程顺和:麦田里走出的院士

来源: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    时间:2019-12-10

【人物档案】程顺和,1995年加入九三学社,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研究员,素有“南方麦王”之称。程顺和从事小麦育种近五十年,参与育成扬麦3、4号和主持育成扬麦5号、扬麦158、扬麦9号至26号、扬糯麦1号等,曾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评为“863”十五周年先进个人、“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建国60周年江苏省“十大杰出科技人物”、江苏省农业科技功臣。2019年,当选“九三楷模”。

他是麦田里“土生土长”的农业专家,五十年耕耘小麦育种事业,孕育出一代又一代优质良种;他是地方科研院所走出的院士,半辈子踏实科研,服务社会,保障粮食安全和科技兴农富民是他始终不渝的初心和使命。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研究员程顺和。

辛勤育种,硕果累累

程顺和1962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当时的院长是我国小麦科学界泰斗、后任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的金善宝。1972年,程顺和开始专门从事小麦育种工作,至今已近50年。在每一年从秋播到夏收漫长的九个多月里,不管风吹雨打、烈日酷暑,程顺和都必须按时、按量、按质在田里点种、记录、测试和对种子进行加工。在小麦生长后期,他更是从早到晚在田里选种,雨天打把伞,晴天戴草帽,实在站不动了,干脆就跪下来观察,直跪得双腿麻木、两眼酸疼,双膝结出一层厚厚的茧子。

程顺和就是这样五十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小麦育种和栽培研究,白天做实验、看麦苗,晚上读材料、写东西,平均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有一年秋播时节,程顺和连续几个星期马不停蹄地拟定试验计划、配置试验方案,天天忙到深更半夜,几个年轻的实习生都连喊“吃不消”,而他却依然精力充沛,只有那高度近视的双眼布满了血丝。同事这样调侃他:程顺和什么都有了就是没有时间。妻子也嗔怪他:这个家是你的旅社和饭店,你只是在需要睡觉和吃饭的时候才回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程顺和从事小麦育种近五十年,参与育成扬麦3、4号和主持育成扬麦5号、扬麦158、扬麦9号至26号、扬糯麦1号等。其中扬麦3、4号分别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扬麦5号、扬麦158初步解决了温暖湿润生态区小麦育种中广适高产与抗赤霉病相结合的世界性难题,分别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扬麦10、11、12、21等抗白粉病系列品种的育成和应用实现了“滚动回交与遗传标记相结合的聚合育种体系”的构建。扬麦13适应了我国小麦品质结构性调整的需求,是我国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弱筋小麦品种,促使长江下游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弱筋小麦生产基地。扬麦16填补了生产上耐迟播、灌浆快、脱水快、成熟早的大面积小麦品种的空白,实现了迟播早熟高产,保障了稻麦周年增产,连续八年被列为全国小麦主导品种。上述育成品种累计种植6亿亩以上,增产粮食200亿公斤,是建国以来长江下游小麦品种第四、五、六次大面积更换的主体品种,程顺和也因此被评为“863”十五周年先进个人、“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建国60周年江苏省“十大杰出科技人物”、江苏省农业科技功臣等荣誉称号。

踏实科研,老当益壮

如何处理做实验和发论文一直是学术界难以平衡的问题。曾经有好心的朋友或同行提醒程顺和,别整天只钻进试验田里就不问窗外事,如果把成果多变成些论文,这样才会对你更有利。感激之余,程顺和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可是一经计算后发现:太浪费时间和精力了!做试验研究新品种,只要把有用的数据留下来轻装上阵就行,如果要写论文就得将有用的、没用的数据统统留下来,但就算论文发表了,没用的还是没用,有用的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反而占用了自己大量的时间。

于是,程顺和扪心自问:研究小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名利吗?当然不!因此,他告诫自己和自己的学生: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一定要踏踏实实搞研究,不断提高小麦品质,为农民增收做点实事。

在自己从事几十年的科研工作面前,程顺和是如此执着,堪称一个十足的“小麦痴”。年轻的实习学生曾不解地问他:“您的年龄都这么大了,好多研究至少要15年才有可能出成果,现在付出那么多是为了什么呢?”程顺和淡然一笑,语重心长地说:“年龄大了并不影响我做试验呵!陈道元先生以近八十岁的高龄仍每天坚持拿尺下田,为后人打基础,这是育种人的良心和责任,我们必须把这样的育种精神发扬光大。能否在我手中出成果并不重要,为后人打好基础才是我的最终目的。”

于是,在面对日新月异的生物科技时,年近花甲的程顺和又叩响了“转基因”的大门。上世纪90年代,他开始从全世界范围内收集控制性状的各种基因,想用它打开阻碍红皮小麦奔向市场的锁。为了更新知识,程顺和开始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征程:57岁重新拣起早已成为过眼云烟的英语单词;59岁用近乎僵硬的手指练习敲打电脑键盘;61岁刻苦钻研国内最先进的分子标记技术……他自嘲:“虽然廉颇老矣,但是壮心不已。”

付出终是有回报。程顺和将一系列抗白粉病基因转入扬麦158,育成扬麦10、11、12号及扬02G48等一批综合丰产性更优的品种,成为长江下游主栽品种之一;利用开花前花粉染色简单有效的直接鉴定方法或便捷实用的遗传标记,结合组织培养已有把握将绝大多数质量性状基因较快转入综合性状好的丰产品种,并成功探索多个目的基因聚合的方法、步骤。

履职尽责,不辱使命

程顺和同志1995年加入九三学社,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扬州市委副主委。在任期间,他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所思所想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即使在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的时候,他也总是千方百计挤出时间,来参与九三学社的各项履职活动,特别是对农业方面的调研和社会服务工作格外热心。

上世纪末,九三学社扬州市委与扬州市科委共同开展了“扬麦158”在贫困地区的原种繁育与推广工程,用了3年时间完成了该项工程。在此期间,程顺和备足种源,同时身体力行深入农村进行推广工作,宣传高产稳产配套栽培技术,深受农民欢迎。

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他发现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为了不辱使命,提出高质量有价值的提案,他给自己制定了四条准则:实事求是、围绕中心、以民为本、有操作性。于是,原本一心扑在科研上的农业专家也会有意识地向同事、亲戚,甚至路人了解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从而形成了一篇篇质量高,有操作性的提案,如《协调传统育种技术与高新技术的关系,促进农作物育种中心、分中心健康稳定发展》《切实保障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关于减免三分之一农业税的建议》等。这些提案无不体现了程顺和几十年沉淀的专业智慧,和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的敏锐视角。对此,程顺和说:“科研不是独立存在的,与社会有广泛的联系,多一点社会调查、参政议政,对我的工作更加有益。”

育种兴农,农业安邦。程顺和在麦田里埋头苦干了50年,用智慧和心血,浇灌出大江南北麦浪滚滚,丰收遍野。他从麦田里走来,饱含着九三人特有的家国情怀,用心用劲用情地在农业富民强国的康庄大道上继续前行……

(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 匡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