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6日,进入深秋的北京天高气爽,碧空万里无云。14名社员参加了由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房山区工委组织的“调研能力培训”项目,共赴房山区云居寺对区内文物保护及历史文化科普教育的现状进行调研。本次活动有区青工委承办。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距市中心70公里。占地面积70000多平方米。由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中国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宝库。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初名“智泉寺”,后改称“云居寺”,寺院占地面积0.07平方公里,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20世纪40年代毁于日军炮火中。解放后,经过两次大规模修复。云居寺的建设历史让社员们看到了古人们追求信念的坚定、脚踏实地的劳作和无私忘我的付出,终才达成垂名千年的浩大工程的圆满。这样的精神对于激励今人迈向新征程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通过本次活动,社员们对云居寺的建筑修复、寺内石碑石塔的保护、现存的石经和经书木刻板等文物的修复情况进行了认真了解,并对云居寺的对外宣传及石经周边旅游产品的运营等方面与云居寺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考察发现,云居寺的文物修复除了传统方法,也运用了很多现代技术,比较成功的做法包括如下两方面。
首先,自2019年起,启动两批珍贵文物的修复工作。目前,明代纸经和清代龙藏木经板试修复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已分别通过专家验收。进一步推进云居寺珍贵馆藏文物的保护工作,更好的实现了文物的“保”与“活”。
其次,运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推进文物数字化信息建设。文物数字化保护是现代文物资源与文化遗产保护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云居寺大量珍贵文物的也运用数字化技术来保护、存贮云居寺珍贵文物信息,这既可为研究房山石经提供更为准确的资料和重要平台,又为其永续传承利用提供了数字化档案。
通过对比北京其他文物保护单位的营销和运营,社员们也就云居寺及周边环境的整体提升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1.宣传力度不够。通过简单问询社员周边亲友,发现即便在北京,依旧还有很多人不知云居寺,更是对云居寺所承载的历史知者甚少。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抗战历史的见证,云居寺在宣传营销方面的提升还有很大空间。加大现代传媒的曝光率,充分挖掘云居寺的内在文化和教育价值,而不是简单定位为一个传统宗教机构。
2.宣教手段传统。导游设备由外放喇叭改为蓝牙耳机,即可满足游客学习需要,更有利于参观环境的整体提升,避免不同参观团体之间的相互干扰。此外,在展览展示方面亦可增加现代光电技术,应用三维成像投影等技术,给游客带来更多震撼体验。宣教的本质在于故事性内容的传播,可以邀请和组织文学创作者就云居寺的故事进行深度挖掘,将云居寺打造成房山区文化旅游的金IP。
3.经营模式陈旧。云居寺的参观往往一天内即可完成,这很难带动当地的乡村振兴。文旅市场的发展需要将更多的游客留在当地进行更长时间的体验和消费。这需要云居寺及所在村镇合力进行文旅市场的建设。打造云居寺独有的周边文创,如刻经、拓片、抄经、文物修复等体验性活动,提供禅修特色和素斋养生体验的民宿,以及围绕千年建寺历史提供面向不同游客群体的研学教育。通过打造丰富的特色活动带动周边文旅市场环境的提升改造。
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大家还就传统文化的历史性和非遗申请等情况进行了交流探讨,对乡村振兴中文旅产业的价值交换了意见。
本次“调研能力培训”是房山区工委开展的社员能力提升工作的一部分,对促进社员撰写信息与提案及提升参政议政水平具有很好的启发示范作用。此次学习活动,房山区工委还邀请到北京理工大学的部分社员老师参加。房山区青工委主任尤劲老师和海淀区北京理工大学支社主委王茹老师共同表示,在未来将更加紧密相互的联络,合作举办社员活动,发挥各自优势,促进社员的能力发展提升。(尤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