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他和49名队员援琼,经受“烤”验


8月28日,驰援海南的宝山医疗队返回上海,这支涵盖了从“70后”到“00后”各个年龄段的援琼核酸采样队,平均年龄33岁,可谓朝气蓬勃,他们的领队——九三学社宝山区委社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淞医院医务科副科长应伟青是抗疫一线的“老兵”,可谓经验丰富。50名队员,17天驰援,核酸采样超20万人次……应伟青和队员们骄傲地说:“我们无惧?烤?验,全力抗?疫?。”其间,许多场景让他们难以忘怀……

抵琼后的24小时

8月11日晚,接到支援海南省开展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应伟青第一时间报名,他被任命为医疗队队长,队员来自吴淞中心医院、宝山中西医结合医院、仁和医院、罗店医院、大场医院等5家医疗机构,“我感到压力很大,因为是紧急组建的队伍,还来不及熟悉队员,我只能边工作边了解。”应伟青深知管理需要“以人为本”,既要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又要职责到人。

在抵达海口最初的24小时里,应伟青面临的是:对接事项多、需要调配物资多和队伍的“非战斗性减员”。

一到酒店,应伟青就开始与酒店、上海市卫健委医疗队对接各项事务,酒店里共有两个医疗队同时入住,因为时间紧还未及时调整为隔离酒店,各方面准备都未达到院感防控的要求。应伟青立刻与海口市政府专职人员对接,对驻地酒店的防控工作提出了整体要求,如户外专用核酸点的建立、设立医护人员专用电梯、消杀工作的各类要求等,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酒店很快进行了整改,并在短期内达到了要求。

“各类物资不是不够,而是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应伟青表示调配物资虽然很繁琐,但还是得到了海口市政府和各级医疗机构的大力支持,他在赴琼之前腰突症并未痊愈,但在搬运物资中从不落后,队员们经常心疼地说:“队长,你休息一下,我们来。”一转眼他又搬了一大箱。搬运中,一名队员扭伤脚,他忍着腰部的剧痛把队员抬上急救车,“我们的队员也很拼的,骨折后打好石膏,回来继续投入工作,”应伟青和队员们的“感情”就这样迅速“升温”。

核酸采样的12小时

高温和烈日对队员们来说,绝对是“烤”验,最开始的工作地点是居委或村委在马路边设置的临时采样点,应伟青介绍说:“在户外穿上防护服,外面艳阳高照,里面大汗淋淋,每个队员能坚持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当我接到采样时间为早上8点到晚上8点的任务时,比较担心,首先考虑的是做好后勤保障,同时加强轮换,两小时换人。”当地的社区工作者也非常周到,尽可能地为队员们准备防暑降温的物品,在队员们的背后摆放大冰块和风扇。

队员开始采样后,应伟青冒着酷暑奔波于各个点位,“我主要是去帮助大家解决问题的,哪里需要协调我就去哪里。”中午气温最高,一名年轻队员还是中暑了,脱下防护服时,队员惨白的脸和湿透的衣衫让他感到心疼,他一边嘱咐中暑队员休息,一边调配队员继续“战斗”,“即便中暑了,我们的队员还表示休息后可以继续工作,就是这样一支队伍,才让我们携手共同完成了一个个高温下的?12小时?任务。”

对于队员们来说是12小时,但对于应伟青来说,对接任务需要更多的时间。他介绍说,需要对接的环节更多,每个核酸采样点的要求也不一样,“我一般是在前一天晚上10点左右接到任务,11点左右要开始对接车辆和点位所在地区的负责同志,每天联系人都不一样,得等对方联系我,环节一多,需要的时间就更多,往往要到凌晨才能完成对接工作。”第二天一早,他又和队员们一起出发……

在队员们的眼里,应伟青有一丝不苟的一面,每天视频会议,记录工作,查找问题,及时沟通和解决;明确职责,要求每位队员严格遵守疫情防控纪律……他也有温柔体贴的一面,关心每一位队员,合理安排每位队员的工作,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有问题找我”;医师节那天,他还联系酒店为疲惫了一天的队员举行了简朴而温馨的庆祝活动……

在应伟青的海口回忆里,队员们采样结束,脱去防护服后,脸上的压痕、湿透的衣衫和灿烂的笑容,让他既骄傲又感动;采样亭突如其来的“降温雨”、默默排队等待不忍打搅采样队休息的海口市民,让他感到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