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是新任宁晋县贾家口镇人大副主席张徐嘉报到的第一天。
他是群众的“定心丸”——
一到任,正赶上疫情再次拉响警报。张徐嘉立即“下沉”到大营上村,进入紧张的战时状态。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迅速成立大营上村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将工作人员和村干部分组定责,通过分兵把守、入户调查,对全村进行地毯式排查,确保疫情防控“不留死角,不漏一人一户”。
“一定要未雨绸缪,做好各项防控准备。”
“绝不能一刀切,必须区分情况,精准组织群众开展核酸检测工作。”
“千万要注意安抚群众恐慌的情绪。”
他组织带领4名医护人员和30余名工作人员,有序为全村进行核酸样本提取。针对身体情况特殊、行动不便的50余名村民,他带领医务人员,顶风冒寒,入户采集,经过两夜不眠不休,高效高质地完成了全村2889人的核酸检测。现场一位群众说:“有张主任在,俺们就像吃了颗定心丸。”
他是隔离点的“领头羊”——
1月6日,位于贾家口镇的喜来快捷酒店被确定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集中隔离了从中高风险地区返宁人员。镇领导决定让张徐嘉负责隔离点工作。面对毫无经验的高风险工作,他毫无推脱,迅速学习隔离点各种知识和规章制度进入角色。
作为隔离点的负责人,张徐嘉既是管理者,又是参与者。他和工作组人员一起,每天监测隔离人员健康情况,协助疾控人员对隔离人员进行核酸采样;负责隔离人员的三餐配送、日用品发放、客房清理、环境消杀、垃圾处理、心理疏导等工作;同时,及时汇总、反馈上报隔离人员情况;按要求接送、解除集中隔离人员……。在他的带领下,隔离点的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一丝不苟的做好消杀工作
他是酒店的“经理”——
在隔离点,张徐嘉像一名真正的酒店经理,每次有新的“客人”入住,他都是亲自带领同事到门口迎接,协助同事办理“入住信息登记”后,将“客人”送到指定的房间,还不忘仔细叮嘱他们入住后对生活用品如何消毒等事项。
隔离点留观的都是从中高风险区回来的人,大家本就充满对新冠病毒的恐惧,在面对严格的消杀检测流程时,他们的担忧与恐惧往往会愈加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张徐嘉对工作人员说“他们只是来暂住的客人,不能用对待病人的方式和他们沟通,以免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他要求工作人员除了安全严谨,同时还要注重工作方法,照顾到隔离人员的心理状况,尽量压缩每天例行检查时长,缓解“客人”们隔离时紧张焦虑的心情。
“您好,您现在感觉怎么样?有什么需要随时和我们联系。”忙碌的工作之余,他挨个打电话询问每位“客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需求,并一一记录下来,尽量满足。隔离人员年龄分布差异较大,小的5个月,大的近60岁,其中有位33岁的黄先生,患有糖尿病,长期靠服药和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统一配备的餐食不能食用。得知这一情况后,张徐嘉立马联系,经过协商,早晚餐给黄先生配备专门的食物,午餐提供一次性餐盒由其家人准备好饭菜,再由专门人员送至隔离点。黄先生激动地说:“有张主任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们一定能安心地度过隔离期。”
“人走茶不凉”,当每位即将“退宿”的“客人”解除隔离时,张徐嘉总是耐心的交代“客人们”解除隔离后的注意事项及个人防护知识。针对一些心理脆弱或隔离期间出现过不适的留观人员,张徐嘉通过电话进行回访,一遍遍叮嘱对方“回家后一定要再居家隔离七天,有情况要及时与村干部联系”。有些“客人”反馈:在隔离点比在家更舒心更安全。
认真登记每一位留观者的情况
他是留观者的“心理咨询师”——
面对有抵触情绪的人员,张徐嘉总是耐心的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微信与他们互动、沟通。根据有关政策,从重点疫区有密接和次密接的返乡人员要留观14+7天,但他们返乡后急于回家,情绪急躁,并且每个人内心焦虑和担心的点都不一样。为了帮助留观人员克服不良心理和情绪,张徐嘉变身“心理咨询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耐心劝慰、心理疏导,让他们在隔离期内得到抚慰。
56岁的王先生被集中隔离后极度紧张、恐慌,焦虑不安,并出现血压升高、胸闷气短等不适。张徐嘉通过与其沟通,了解到他患有密闭空间恐惧症后,立即制定了解决问题策略:安抚情绪、协调解决。经过与酒店商议,临时将一间近40平米、临街、有3个大窗的布草间腾空,改造为隔离房间。王先生搬进去后情绪慢慢平稳,症状逐渐缓解。
一句亲切问候,一个暖心电话,一次倾心交流,帮忙购买日常用品......,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温暖了留观者的心。在张徐嘉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个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成为抗疫的坚强“堡垒”和隔离人员的温馨“驿站”。
“你的心,我的心,万众一心;你的力,我的力,千钧之力。” 始终坚持在疫情防控第一哨的张徐嘉在随身带着的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段文字,记录了他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以来的感悟。作为一名市人大代表、县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社员,他默默地用坚守传递着必胜信心,用行动践行着使命担当。(王宏伟 勾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