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湖北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进行大会发言。湖北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湖北省委专职副主委付文芳代表社湖北省委发言,发言题目为: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引领区域协同发展。
2021年9月,由9市联合组建的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办公室在武汉挂牌,标志着城市圈建设进入到新阶段。但武汉城市圈作为“单中心”城市群,向“强核心”转变的战略进程尚未完成,主要表现在:
1.竞争格局中面临突围压力。武汉城市实力仍处于集聚阶段,在同类城市竞争中尚未突围。受疫情影响,2020年武汉在全国大城市的GDP排名中从2019年的第七名下降至第九名。2008—2020年,“1+8城市圈”中只有武汉在全省的首位度持续上升,其他8个城市却随之下降。
2.战略执行上面临现实困难。一是空间尺度较大,武汉城市圈面积5.78万平方公里,超过伦敦、东京等城市圈尺度;二是生态约束日趋增强,水系、山体占比远高于上海、成都等城市圈;三是行政区经济竞争强于合作,圈内各城市仍以低水平的传统产业、资源输出型产业为主,产业结构趋同;四是关键性战略廊道带动不足,城市圈东、西部交通条件差异明显,西部城市与武汉高等级通道相对较少。
3.发展阶段中面临进阶瓶颈。根据国际城市圈发展规律,一般会经历“低水平均衡-中心集聚-近域扩散-均衡与特色发展”4个阶段。尽管2020年武汉在湖北省的城市首位度已达到35.9%,但武汉城市圈仍处于第二、三阶段的转进过程中。
基于武汉城市圈发展现状,我们建议:两圈合力、内圈破界、外圈互联、机制创新。
一、两圈合力,“都市圈”同城共建,“城市圈”协同发展
建议以“1小时通勤圈”为核心,构建辐射60-80公里半径的武汉都市圈,在圈内率先实现同城化体系。基于“空间临近、紧密通勤、经济关联、功能互补”的原则,划定武汉都市圈空间范围,包括武汉、鄂州全域,黄冈黄州区、团风县,黄石市辖区、大冶市,孝感孝南区、汉川市,咸宁咸安区、嘉鱼县,以及仙桃市、洪湖市部分地区,总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
二、内圈破界,突破武汉刚性边界,在都市圈内共建“跨界先导区”
建议结合都市圈发展的主要交通轴向,在武鄂、汉孝、武咸、武仙洪等临界地区划定4处“跨界先导区”:
按照创新型功能导向和园区板块完整等原则,将武汉的左岭产业园、未来科技城,和鄂州的葛店科技城、华容新城、红莲湖新城纳入武鄂“跨界先导区”。依托东湖高新创新产业基础,打造科技创新协同发展高地。
按照航空功能导向和功能板块完整等原则,将武汉的天河机场、盘龙新城、黄陂工业示范园区、汉口北市场群等功能组团,和孝感的临空经济区、野猪湖等功能组团纳入到汉孝“跨界先导区”。依托天河航空枢纽发展临空产业,打造门户枢纽地区。
按照核心生态资源和行政边界完整等原则,将武汉江夏区南部的法泗、安山、山坡、舒安、湖泗,咸宁北部的贺胜桥、官埠桥、横沟桥、渡普、潘家集,鄂州梁子湖区的沼山、太和、涂家垴,大冶市的金牛划为武咸“跨界先导区”。以滨湖休闲旅游为重点,打造世界级生态湖区。
按照强化既有建设空间协调、延续空间拓展方向等原则,将汉江与长江之间的武汉蔡甸区侏儒、永安,武汉经开区邓南、东荆、湘洪,仙桃沙湖、长埫口、西流河,洪湖新滩、霍家等乡镇划入武仙洪“跨界先导区”,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
三、外圈互联,破解武汉虹吸效应,在城市圈内打造“协同发展区”
城市圈既要有强中心支撑,也需要外围城市的区域链接和协同,实现中心开花、边缘响应、共同推进的良好态势。建议在天门仙桃、仙桃潜江、鄂州黄石毗邻地区打造3处“协同发展区”。
目前,天门南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仙桃城区已形成同城化态势,建议搭建产业链条,发展总部经济,共建全国首个跨界高铁小镇;仙桃毛嘴镇与潜江城区毗邻,号称“中国女裤之都”,且有著名美食“毛嘴卤鸡”可与“潜江小龙虾”相辅相成,建议共建湖北县域经济品牌策源地;鄂州花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黄石花湖街空间已融合一体,建议借花湖机场链接效应,联合武汉新港,共建特色临港经济区。
四、机制创新,破除“层级”行政惯性,建立“特区”保障机制
同城化发展最大的障碍是“行政界限”,建议为“跨界先导区”和“协同发展区”配置“特区”机制。一是在行政管理上地区共管与省直管结合,实行专项考核、统计独立核算、人员双轨配置机制;二是在建设用地资源配置上,通过省级专项供给,平衡调整空间资源要素,破解长期困扰各地发展的空间性阻碍;三是设立省市区级政府共同构建的杠杆资金或种子资金,广泛吸纳市场资金,显现同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