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若男,1923年5月出生,江苏无锡人,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知名妇产科专家。曾任九三学社南通市第一、二、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九三学社南通市第四、五届委员会名誉主委;九三学社中央第七、八、九届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常委;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大代表,第九届南通市人大常委;第五、六、七届南通市政协副主席。1979年获省、市“三八”红旗手称号。2019年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我们的第一任主委叫殷若男,1957年,她作为筹建人之一与各位前辈一道,开启了九三学社南通市级组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建之路...”几乎每个刚入社的新同志都会在入社培训会上听到这样的介绍。
她是探路人,困顿之际,克服阻碍、四处奔走,趟出一条民主党派市委会创建发展之路;
她是指路人,花甲之年,坚守岗位、奉献自我,为培养优秀青年一代持续奋斗;
她是引路人,耄耋之期,初心不改、放光发热,指引年轻社员为“爱国、科学、民主”的口号奔跑向前。
1923年,殷若男出生在江苏无锡石塘镇的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从事俄文翻译工作,作为家中长女,她从小被寄予厚望。小学毕业后,在叔祖父殷良弼的推荐下,殷若男赴北平学习,就读于辅仁大学附中(今北京第156中学)。高中时期,殷若男开始系统学习新思想,并受教于很多名师,其中有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1944年,高中毕业后,她离开北平辗转多地回到无锡。在那个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的年代,一路看到的尽是大众的嗟伤,青年学子们以医为志、学医报国,受此风潮影响,殷若男也最终选择了学医之路,并考入了上海同德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攻研医科。
殷良弼:(1894-1982),林学家、林业教育家。中国近代林业开拓者之一。九三学社社员。
胡絜青:(1905年12月23日-2001年5月21日),女,满族正红旗人,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夫人。193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
其心一也:孜孜探求“医者路”
1948年,怀揣“医为仁术、救死扶伤”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殷若男奔赴苏北医学院(今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开展工作,由此进入了“白衣行列”。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南通的医疗卫生事业刚刚起步,条件极为落后,尚未建立起完备的医生培养制度。殷若男刚进入医院时,没有带教医生、没有理论指导、没有试错练习,只能依靠自己在学校积累的知识和一些课本,开展工作。除了20世纪50年代曾赴上海进修一年医学,她的从医实践始终是“边看书边治病”,这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也是那个时期自力更生的真实写照。
“院党总支号召我们‘挽救危重病人,减少病人痛苦,要尽到最后一点可能’这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医务工作者是做人的工作的,病人把生命托付给我们,这是对我们最大的信任。我们只要稍一疏忽就会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我们责任是重大的。”
这是殷若男《入社申请书》的一段话。泛黄的申请书上,这几行字依稀可见,短短六页纸,饱含了殷若男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追求,对医生职业信仰的坚守和担当。五十年来,她始终践行着入社申请书上所写的,“我为病人做了些什么呢?这个问题时时盘旋在我头脑中,严厉地鞭策着我、督促着我。”产科是高风险、高强度的领域,当万家灯火点亮时,她在无影灯下或病房忙碌;当夜深人静时,她独自一人悄悄离家赶到科室抢救病人,这样的场景是一种常态。她对科室的每个病例都仔细研究,不断总结,力求找出最有效的救治方案,为新生命的诞生护航,为母婴安全和妇女生殖健康营造最稳妥、最安全、最便捷的绿色通道。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殷若男时常怀念那个时期融洽的医患关系,医生和病人关系很好,甚至能成为好朋友。“当时物资匮乏,很多病人条件非常差,饭都吃不饱,但我们医生有多余的粮票,生活条件好一些,看到吃不起饭的病人,我们会送粮票给他们。病人不会对年轻医生的失误多加指责,大家都体谅对方的不容易。”她所理解的“医者”,就是要以救死扶伤、扶贫济困为己任的。曾经有病人因病情需赴上海求医,又无力支付住宿费用,殷若男得知后,便安排她们住在自己丈夫上海的家中,病人为此十分感激,回到南通后得知殷若男的女儿正就读于自家门口的中学,而殷若男夫妇又常年忙于工作,无法照料,病人便主动请缨,负责殷若男的女儿午饭,自此,病人与医生结下了几十年的友谊。
“一切为病员服务。我为什么这样呢?我感到只要病人能很快地恢复健康,早日回到生产或工作岗位,也就是我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了直接促进作用,我们的工作做得使病人满意、感到幸福,也就是自己的最大幸福。”
在殷若男的回忆里,最多的就是她的病人。但她始终认为和一些有突出贡献的同学相比,如林佳媚、张树政等,自己是最平凡的一个。但是对于平凡的人来说,她所做的又是极不平凡的事业。
林佳媚: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李先念的夫人。1949年毕业于上海同德医学院。解放后历任湖北省人民医院儿科医师,武汉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计划生育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妇幼保健局局长等职。
张树政:张树政(1922年10月22日-2016年12月10日),汉族,女,河北束鹿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其志一也:不辞常做“九三人”
作为进步青年,殷若男深受父亲和叔祖父的影响,对革命建设的热情从未停止过,进入苏北医院工作后,她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又因机缘巧合,加入了九三学社。
1956年,九三学社社员王观荦从苏州调至苏北医学院(现南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1957年初,九三学社中央通过苏州分社要求王观荦在南通发展社员,建立组织。得知此事,殷若男主动联系院书记积极申请加入。经过组织多方考察,1957年4月,殷若男加入了九三学社,成为了九三学社在南通发展的第一批社员。后因医院迁往苏州,部分社员离开南通,组织建设工作未能正常进行。直到1978年底,南通直属小组恢复工作,只剩殷若男、瞿仲衍两名社员。1980年,殷若男任直属小组组长,当时南通九三学社只有殷若男一人。她说,“那时候市里开会,我到了,九三学社就都到了。”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0世纪80年代,民主党派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殷若男深知,要发展好九三学社,就必须吸纳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加入。为了吸纳优秀人才,她常常是在拜访优秀人才的路上,跑了一趟又一趟,边说服边考察,用心劝说对方加入组织。蔡美良是殷若男发展的第一批社员,他是当时南通颇有名气的技术总工。但是,这位蔡总工对加入民主党派一事十分慎重,一直认为和优秀的人共事,在优秀的组织成长才是自己加入民主党派的意义所在。因此,蔡美良在接受九三学社的发展邀请后,并没有直接接受入社,而是怀着谨慎的态度多方了解,直到殷若男“三顾茅庐”,用自己的工作成绩、思想素养和诚心诚意打动了他,最终说服其加入。
到1982年,南通九三学社已经发展了30名优秀的社员,符合筹建市委会的条件。同年11月,九三学社南通分社筹委会成立,殷若男任主任委员。一年后,九三学社中央批复,同意成立南通分社。1984年1月9日,九三学社南通市委员会正式成立,选举产生九三学社南通市第一届委员会,殷若男任第一届主任委员。此后,她一直以“九三人”的身份履职尽责、奉献力量。直到1996年,三届任期届满,殷若男正式辞去了九三学社南通市委员会主委职务,那年,她已经73岁了。
作为九三学社社员,殷若男还肩负着参政议政、履职尽责的使命。当全国人大代表的十年,每年春天,她都要带着沉甸甸提案和建议赶赴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十年如一日,从未缺席。十年间,她从广大群众诉求出发,目光所及之处就是发现问题、建言献策的起点,先后提出了医学领域内外的众多建议。例如,义诊期间,她深入各大厂区,了解职工的需求,提出了“建议提高工人工龄工资水平”的建议;针对教育问题,她深入调研,曾在交通部高教专题研讨会就“关于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作交流发言;她紧盯地方产业发展,牵头研究的“加速南通生态农业发展”建议收到了南通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予以拨付专项基金。像这样关注民生、落脚实际的建议还有很多,一些被有关部门采纳吸收,一些被当时重要的报刊登录。她说这是她作为人大代表办实事的职责所在,也是作为“九三人”的价值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殷若男家族中有四代九三学社社员。叔祖父殷良弼,1957年加入九三学社;女儿王粹芳,2002年加入九三学社;孙子王寅周,2017年加入九三学社。四代人一个身份,既是家族基因的传承,又是对九三学社精神价值的坚定追求。
其道一也:耄耋之年“有所为”
作为医生,退职不退休。八十年代,殷若男从妇产科岗位一线退下,但退下一线便迈入“前线”,她继续自己行医的使命,奋战在医疗志愿者的一线。她主动组织附院支社医卫社员开门办学办展,科普医学知识,并定期组织义诊,送医下乡进厂。直到1996年,殷若男才正式办理退休手续,离开了工作半个世纪的岗位。但她的目光依然停留在九三学社的事业上,九十多岁高龄的她依然关注社市委的工作,时常为退休社员积极反映需求,代表组织向老同志传递关怀。对南通这片热土,她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化,关注的细致,爱的极致。天气好的时候,她也会约上三五老友,到网红地标“紫琅湖”“植物园”“大剧院”打卡,努力跟上年轻人的步伐,跟上南通发展的步伐,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
作为老人,也要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这是一个好的时代,一个用“日新月异”都无法形容变化速度之快的时代。从总角之年到耄耋之年,从书声琅琅的课堂到世界之窗的互联网,有无限种可能去汲取知识。殷若男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也是一种姿态,一种情怀。了解殷若男的人都说她是个时髦的人,微信、支付宝、网购一个不落,对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她主动跨越“数字鸿沟”,成为社员们心中“最潮的人”。
回望过去,对于殷若男来说,历经百年的意义不仅仅限于自我的诉求,还铺满了历史的青苔,镌刻了暗黄的脸庞,栽种了明日的青葱与繁华。年近百岁,历经沉浮、阅尽沧桑,始终以一种健康向上的方式实践人生意义,她不仅仅是一家一姓的印证者,从某种程度讲,她已经是这个时代的亲历者、见证者。
访谈最后,笔者询问老主委对年轻社员有什么嘱托和期待。对于新一代年轻人,殷若男竖起了大拇指,她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很“靠谱”,就跟当年在战争中守卫国家的青年一样,这是国家的骄傲。她希望年轻社员要坚守信仰,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在自己的领域建功立业,同时做好参政党的工作,对得起九三社员的身份。
(作者系九三学社南通市社员、九三学社南通市委宣传部 顾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