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旦拿起手术刀伫立于手术台前,他便屏气凝神为患者解除痛苦,任凭汗水沿着帽子渗出,一次又一次用精湛的医术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
他就是九三学社上饶市委副主委、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技系主任、“感动新疆十大人物”、“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张景辉。而荣誉等身的他,只是低调地说,我只是做了一名普通外科医生该做的事。但三次援疆、一次援非的他,身体力行向我们展示了新时代负责任、有担当、无私奉献的中国医生形象。作为一名九三人,他把“九三精神”落到实处,唱响了新时代“悬壶济世”的赞歌。
三次援疆 初心不改
自从2007年张景辉加入九三学社后,他就下定决心要加倍努力学习,发奋图强工作,更好地服务社会,报效国家。2008年7月,他主动响应国家号召,光荣成为援疆医疗队伍中的一员,从此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克州人民医院)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景辉仍记得第一次走进克州人民医院的情景,医院铁门锈迹斑斑,地面坑洼不平,门诊楼陈旧不堪,白色的墙体早已发黄,仿佛在述说着医院久远的往事,再加上医疗设备简陋,看病的人寥如晨星。那时的他不尽鼻头一酸,暗暗许诺要为当地人民尽力尽职尽责。由于很多来就医的都是少数民族群众,语言不通成为横亘在张景辉面前的头道难题,除此之外,干燥的气候也给张景辉造成不少困扰,他喉咙发干,鼻子开始出血。“以后工作怎么干?”张景辉在心里问自己,“坚持干!”他用卫生纸堵着鼻血,一字一句向身边的同事、老乡积极请教学习维吾尔语,经过半年的不懈努力,他基本能和患者进行简单的对话。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他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特长,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微创外科”理念,成功完成“肝破裂修补术”“脾肾破裂联合切除术”“十二指肠破裂修补术”等高难度手术,挽救了不少重症患者。他还提出“多学科协作救治危重患者”理念,并将其整理为课题,获得了自治区级培训班课件的审批,是克州人民医院当年唯一被通过的国家级课件。随后,在该理念的指导下,克州以克州人民医院为中心,覆盖整个克州地区三县一市,建立了远程会诊中心。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参与到创“三级甲等医院”活动中,与医院同事一起“白加黑、五加二”地工作,按要求逐条整改,精准实施。最终顺利地通过了“三甲医院”评审,填补了南疆克州没有三甲医院的空白,有力地保障了全州50多万农牧民的生命健康,也为克州人民医院迎接“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和“职业病诊断资质”的评审做好了相关基础工作。为了这些工作,张景辉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加班更是常有的事情。但他却乐在其中,“做医生就要像白求恩那样,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患者极端热忱。”张景辉经常把感动中国人物,援疆医生吴登云的这句话挂在嘴边,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用心为患者服务,尽心为医院贡献。
5年3次援疆的张景辉除了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他还为当地老百姓不断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乌恰县地震,他捐款出力;患者家庭困难,他倾囊相助;农村医疗薄弱,他无私为患者义诊…… 种种事例不胜枚举。他以博爱胸襟守护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被当地人连连称赞。2014年11月16日,张景辉被评为“感动新疆”十大人物。他的颁奖词是这么说的:“2008年7月,他从江西上饶一路向西,跨越4988公里,来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民医院。历经6个春夏秋冬,他用一把手术刀,镌刻新赣两地的优异,他是仁医,更是良师。”
万里援非 大爱无疆
张景辉圆满完成援疆任务,光荣回归家乡。他的事迹感动了一大批人,新闻媒体也争先采访他。2017年4月,中央电视台人物专栏摄制组专门把他的事迹制成纪录片,在国家援疆二十周年会议上播放。面对这么多荣耀,张景辉并没有骄傲自满,在他看来,他只是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他还想着要寻求更多机会回馈国家。这时,援非的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
张景辉又要去援非啦!他身边的朋友都对这个消息感到吃惊。但对于有过三次援疆经历的张景辉,此次援非之行并不意外,早在1993年,援非的想法就在他心里扎了根。“我九三年进单位工作的时候,就听同事们提起过有个老专家援非任满回国,当时内心十分崇拜他,援非对我而言是一项光荣的任务。”张景辉说道,“因此,我会特别关注援非的消息。终于,2016年底,这个机会来了,于是我主动请缨参与援非。”但在面对妻子和年迈多病的父母时,他却迟疑了,想到又要抛下他们,实在于心不忍,但援非也是心中的梦,这该怎么办?张景辉的妻子看出了他的犹豫,她沉默了一会儿,说:“你安心的去吧,家里一切有我。”张景辉的父亲那时恰巧临近大寿,知晓了他要去援非的事情,默默取消了家人早为他准备的寿宴,握着张景辉的手说:“这是好事,爸妈不能拖你的后腿。我的生日等你从非洲回来之后一起过吧。”家人的支持奏响了他的援非之行。2017年10月,怀踹这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情,张景辉跨洲渡洋8600多公里,踏上了国际医疗援助之旅。
张景辉担任队长,带领中国(江西)第13批援乍得医疗队队员开始了在乍得一年的工作和生活。“乍得地处撒哈拉沙漠的南边,常年炎热干燥,沙尘暴更是常有的事。”张景辉说,“再加上这里落后的医疗资源、恶劣的社会治安、差异巨大的生活环境以及肆虐的传染疾病,对我们援非队员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就连日常蔬菜供应都是个问题。”但生活上的困难根本压不倒他们,缺少蔬菜自己种!他们从国内带来菜籽,自己动手开垦荒地、除草浇水,解决了蔬菜不足的问题。工作上,他们也遭遇了重重困难。张景辉所在的中乍友谊医院,由中国政府无偿援建,所有物资全部来自中国。建成后交付给当地政府管理,成为乍得实力最雄厚的医院之一。但就是这样一间实力雄厚的医院,医疗条件十分差劲,连最基本的消毒酒精有时都不能正常供应,专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当地持有医师资格证的人很少。”人才匮乏,意味着张景辉他们几乎要参与每一场手术。而由于贫穷,绝大部分的乍得人都缺乏基础的健康意识,传染病、艾滋病泛滥。再加上他们从没有做过体检,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否被感染,更不要说提醒医生了。当地医疗条件差,医生没有专业的手套,他们每一次为患者做手术时,都犹如在刀尖上舞蹈,唯一能做的是尽可能用最基本的方法把自己裹严实些,然后祈祷这个患者没有艾滋病。张景辉还记得,他刚到乍得时,就接诊了一名脸部长着一个巨大肿瘤的女性患者。通过检查,发现该患者的肿瘤是从牙龈里长出来,要确诊判断病情,必须要用手接触患者的口腔,张景辉当时没有戴手套,直到给患者进行术前身体检查时,大家才得知患者携带艾滋病毒。但是哪怕如此危险,他也没有抗拒过任何一名患者。甚至为了帮助无钱住院治疗的患者,他还倡导“日间手术”理念,让疝气、痔疮和乳腺包块三个病种纳入门诊手术,患者做完手术便可回家,为他们节省了不少医疗费用,被他救治过的患者没有一个不竖起大拇指的。此外,张景辉十分重视规范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如此一来,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就连中乍友谊医院院长乌玛尔都称赞他是“一位能干的队长”。
作为国际医疗援外队员,除了本职的医疗工作,张景辉他们还承载着搭建中非友谊桥梁的使命。为了这一使命,张景辉积极带领医疗队队员充分利用节假日为当地人民进行免费体检;走进校园,为当地中学生普及艾滋病、疟疾防治知识;开展医学和人文讲座,为当地年轻的医学生讲授医学知识以及介绍中国文化,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友好的中国。渐渐地,当地人都知道了这群“来自东方的白衣天使”。除了为当地老百姓服务,张景辉他们也与乍得高层有深入接触和交流。乍得邮政和通讯新技术部长患有严重的坐骨神经痛,每次工作劳累后便感觉疼痛难忍,经过中国驻乍得大使馆牵线,张景辉带领医疗队队员多次上门治疗,极大地缓解了她的症状。得知她的父亲也患有脊柱关节病,张景辉极力推荐队里的针灸医生为他治疗,治疗过后,疼痛明显减轻,为此她父亲惊呼“中国医术高明”。而这位女部长的父亲是乍得前任总理,每次看到医疗队员身着中国国旗LOGO的白大褂,都不禁感慨道:“你们是可爱的民间外交官。”
援非期间,恰逢国家“光明行”项目在乍得实施,张景辉他们积极配合,为落实方案提供了可行性建议和帮助。最终,该项目在中乍友谊医院首战告捷,原计划完成200例手术,但最终成功为233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手术,大大超出预期,连乍得税务局局长都闻讯而来,请中国医生为其右眼实施白内障手术。中国驻乍得大使李津津高度赞扬了张景辉等医疗队队员,称赞他们搭建了中乍友谊的桥梁。在张景辉的带领下,第13批中国援乍得医疗队共收治门诊病人13017人,住院病人1079人,危重病人30人,完成了手术600台,仅他本人就有近100台。张景辉说:“能够成为一名援外医生,在异国他乡进行医疗援助,为中非卫生合作助力,这是多么令人骄傲和自豪的事啊!我们希望让乍得人民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善意。”
圆满完成援非任务,回国后的张景辉身兼数职,他既是一名老师,在三尺讲台上传道育人、解疑释惑;他又是一名医生,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他还是一名九三上饶市工委的领导,组织社员开展各种活动,义诊、三献志愿服务、医学科普大讲堂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当问起他是否愿意再次进行医疗援助活动时,张景辉给了肯定的答复:“只要祖国需要,只要边疆需要,我还会再去的。我还可以银发援疆。”
(本文作者况紫琳曾担任第22批中国<江西>援突尼斯医疗队翻译、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作者聂琳峰为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
来 源:九三学社上饶市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