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丛斌副主席在九三学社民主与科学研讨会上的讲话

(2013年11月6日)


同志们:

今天上午我们将聘任由87名同志组成的新一届社中央思想建设研究中心。在这里,我谨代表社中央对新一届思想建设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向应聘的各位研究员表示衷心感谢!

思想建设是我社自身建设的根本性建设。2004年9月,社中央成立了第一届思想建设研究中心。近10年来,社中央思想建设研究中心在开展政治学习、进行思想调研、探索思想建设工作思路、创新方式方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也积累了一定经验。

中共十八大站在历史和时代高度,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全面部署。九三学社十大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认真分析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我社今后5年的发展做出了总体谋划,提出了把我社建设成为思想上坚定、履职上坚实、组织上坚强参政党的总目标。其中,思想上坚定必须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更加扎实有效地搞好思想建设。在这里,我想对新一届社中央思想建设研究中心提出几点希望。

第一,希望大家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社中央思想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是在各省级组织推荐的基础上,社中央反复遴选斟酌,经过慎重研究确定的。担任了这一职务,接受了这一托付,就意味着肩负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希望同志们能分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真正把这项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

第二,希望大家加强理论学习。学习是做好思想建设工作的基础。学习对每一位思想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尤为重要。希望同志们继续深入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实践要求、客观规律和历史必然性,深入学习领会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理论方针政策,深入学习社章社史和社的优良传统,深入了解世情、国情和社情;努力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理论学习方面起到表率、示范和引领作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点,根据中央统战部和各民主党派中央协商一致的意见,社中央正在全社部署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本月18日,社中央将召开常委会,审议通过“实施方案”。这次活动从现在开始一直持续到2017年底全国代表大会之前结束。活动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领导班子和骨干成员为重点,通过学习中共十八大精神、习近平同志关于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达到增强广大成员的“三个自信”,深化政治交接,加强自身建设,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亲历者、实践者、维护者和捍卫者政治责任的目的。活动期间有几项重要工作,需要社中央思想建设研究中心积极参与。

第三,希望大家密切联系社员。经常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社员,及时了解和掌握社员的思想动态,捕捉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思想认识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释疑解惑和思想引导工作,才能保持思想建设研究中心工作的生命力。希望同志们加强与社员的紧密联系,经常听取社员的诉求,反映他们的心声,既当好“宣传员”、“引导员”,又能够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第四,希望大家经常深入思考问题。我社的思想建设要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十分尖锐复杂的斗争形势相结合,与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的解决相结合,与社员切身利益的实现相结合。希望同志们在勤于学习的基础上善于思考,善于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智慧,善于寻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社员思想实际的结合点,善于把握我社思想建设的特点与规律,努力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希望加强工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工作规则和议事制度,是思想建设研究中心有效开展工作,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的必要条件。特别是这一届研究中心聘任了相当一部分京外研究员。吸收京外研究员参与思想研究中心工作非常必要,但如何保障京外研究员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作用,就需要认真研究。比如,能否通过开展联合调研的形式,委托调研的形式,课题招投标的形式等,使思想建设研究中心的每一名成员都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体现自身价值。而这都需要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

为思想建设研究中心开展工作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是社中央宣传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宣传部要定期组织研究员召开会议,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开展专题研讨;围绕一个时期的形势和主要任务,有计划地开展思想调研,并逐步建立信息采集、数据分析和成果反馈机制;要及时向研究员提供学习资料,协助查询有关文件;要经常听取研究员对思想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要加强与研究员所在单位的联系,及时通报研究员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取得相关单位的理解与支持。

下面,我想围绕这次会议的主题,讲三个问题。

一、深刻认识民主科学的内涵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必须与民主、科学同行。这应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认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民主、科学不是抽象的、超越时空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民主、科学分属两个不同范畴。民主属于上层建筑和政治范畴,其要义是现代社会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民主以自由、平等、人权为基础,民主还是一种政治理念和精神,是一种态度与作风,是社会化的社会管理形式;民主与封建、专制相区别、相对立。科学属于哲学和认识论范畴,其要义是关于客观规律性的知识体系以及探知规律的思想方法,即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和自由批判精神的方法。科学与迷信愚昧相对立、相区别。那么,如何认识民主科学内涵呢?

首先是关于对民主内涵的理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然而民主却出现得很晚。尽管我国古代很早就有“民主”一词,但其意并不是“人民作主”,而是“为民作主”。在中国传统社会,惟一政治形式就是集独裁制、终身制、世袭制于一体的君主专制。

五四运动以前,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探求中国的民主之路,当时提倡民主,是为了反对北洋军阀封建专制,反对仍然在中国占支配地位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等级观念和伦理原则。他们想在中国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如严复向往英国式民主,孙中山幻想美国式民主。当时所说的民主,是指“西洋式”之“新国家”,即西方资产阶级现代国家及其民主主义制度;也指“自由平等之新信仰”,即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学习西方民主的热情之高、用心之诚可谓感天动地。但西方民主并未给中国带来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并未带来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文化繁荣,反而显得“水土不服”。而那些标榜民主的列强,对中国不但不讲民主,反而凭借坚船利炮,进行野蛮侵略。无情的事实一次次教育了中国知识分子,迫使他们重新思考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民主。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提示了民主的阶级实质,阐明了民主的科学内涵,为人民群众争取解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指明了方向。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中国一大批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他们所追求的民主不再是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旨在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无产阶级民主,即李大钊所说的“庶民”的民主、“劳工”的民主。

对于民主的认识,我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民主历来是中国共产党人高举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要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并为之进行了28年艰苦卓绝斗争。从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不断探索中国发展民主的道路,倡导了统一战线的民主形式,实践了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三三制”政权模式,提出了“联合政府”政治主张,并为之进行了不懈努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即,唯物史观运用于我国民主建设的具体实践,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使亿万受压迫劳动人民翻身得解放,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共不断改进领导和执政方式,建立了反映和集中人民愿望并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的民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民主实践的范围空前扩大,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管理国家的有效形式。

第二,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态从属于一定阶级。有什么样的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就有什么样的民主。古代欧洲有奴隶制民主,现代西方国家实行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民主。这些民主性质有着根本区别。比如,资产阶级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不论采取什么样的具体形式,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用以保护和巩固其财产私有权和政治统治的工具,说到底,就是只供富人、少数人享有的民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的最广泛民主权利。因此,民主绝对不是只有一个模式,不存在适用于各国的“通用民主模式”。

第三,民主与具体国情紧密相关。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都要与本国的政治制度、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不能脱离自身条件去生搬硬套,只能在深刻了解和把握国情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及其步骤措施。“三统一”、“四制度”、“五不搞”共同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框架。这一制度框架不仅在当代中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还鲜明体现对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在当代中国,要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制度框架并在坚持中不断发展完善。任何别的选择都是没有出路的。

第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一个渐进过程。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都有一个渐进发展过程。比如,美国的选举制度发展了近200年,才形成今天的模式。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我国要发展更加广泛、充分、健全的民主,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循序渐进。一切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观臆想或违背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的做法,不仅达不到发展民主的目的,还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损害。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要把握正确方向,积极稳妥、一步一个脚印地奋力前行,我们就一定能够建成高度民主的政治文明。

第五,发展民主必须与健全法治紧密结合。民主要基于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制衡,即,势均力敌。唯有此,权力才能有效管控社会,同时,民众也才能有效监督权力。权力小于权利,社会就会失控,出现无政府状态;反之,权力大于权利,就会出现权力滥用,发生“四风”,因此,要赋予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及选举权。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治为社会主义民主提供法律规范和制度保障。在我国,人民意志是民主,而民主只有通过法律和制度固定下来,才能得以确立。在推进民主政治进程中,同步加强法治建设,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巩固,保障人民群众真正享有民主权利。

第六,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党的十八大指出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协商民主是政治民主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也是任何其他方式所不可取代的,是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是当代民主的核心所在。一些当今西方政治思想界的领军人物,也纷纷表明自己对协商民主的支持态度,如,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英国著名社会政治理论家安东尼•吉登斯、德国思想领袖于根•哈贝马斯等人,都是协商民主的积极倡导者。协商民主的实质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和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把协商民主与选举(票决)民主结合起来,始终要体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这一现代民主精神,并把它作为民主和法治的重要内容,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共同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人民对协商民主是有悠久传统的。早在建国初期就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是我国实行协商民主的主要渠道之一。西方协商民主还主要停留在学者层面上,还是一种民主理想,而我国的协商民主早已经通过政治协商会议这种组织形式在实施,而且还在积极探索新的协商民主形式。协商民主可以有多种形式,不仅仅指的是政治协商会议里的协商,还有其他许多形式。比如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或者人民政府召开公共政策听证会,有的地方实行的民主恳谈会,都是协商民主的形式。协商民主在中国不是水土不服,而是深受欢迎,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保证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完善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其次是对科学的理解。中国古代虽然有“科学”一词,但是“科举之学”的意思,与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之意相去甚远。从洋务运动开始,现代科学才逐渐登陆中国。以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为标志,中国兴起了一场以民主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倡言国人“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1919年1月,他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提出要“拥护民主和科学两位先生”,并且明确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当时提倡科学,是为了反对封建复古潮流和迷信盲从倾向。其内涵,狭义是指自然科学;广义包括社会科学在内,具体说来,就是那些运用了某种自然科学方法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94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道路。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提倡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观察研究社会和历史,使科学方法的运用从自然科学领域扩展到社会、历史研究领域。随着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不断延伸,人们逐渐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方法和手段集成起来,不断认识和把握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并进一步提升出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

对于科学的认识,我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人类探索和认识物质世界的脚步,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大发展。我国近现代发展历史和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一点。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科学技术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积累的物质财富、带来的经济社会进步举世瞩目。科学技术在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科学文化便应运而生。

第二,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文化的内涵。科学文化是在人类认识并改造自然界的背景下提出的,早在16世纪,科学家将理性探索与经验研究相结合,形成新的科学方法,科学文化便登上了历史舞台。科学文化是人类在追求真理过程中所创造的,表现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反过来成为人们追求真理的科学指导。它是人类发展史上继神话、宗教、艺术和文学之后又一次伟大创造。人类经过了三个文明时期,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又产生了一次伟大的文化创造——生态文明。科学文化必须伴随生态文明而行,所以生态文明又称为人类社会第四个文明阶段。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中国命运跌宕起伏,最根本原因就是缺席了科学文化兴盛发展的浪潮,从而导致落后乃至被动挨打的局面。科学文化至少包括五个要素。一是理性。科学文化的核心价值是理性。做科学、学科学、成为科学人、成为大家,甚至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最根本的是要理性。现今社会现象千奇百怪、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如果人缺乏理性,就会变得迷失、盲从和轻信。二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异想天开。在科研立项之前,可能有时会产生诸多灵感、创新思维,但最后还是要通过可行性论证才能将项目任务书完成。落实到项目书当中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必须实事求是,要有可能性和可行性。三是遵循客观规律。物质世界的演变和发展有其一定的本质属性和规律,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遵循这些规律。这些规律是靠人们的发现和探索总结出来的,是物质演变的属性,是本质性的东西,忽视了这些规律,就可能犯错误,走向偏离。四是创新。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探索激情,是一个真正的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学的原动力,也是保持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科学研究必须有创新意识。创新是科研的精神支撑,也是对科研成果的重要评价标准。五是诚信。诚信是维护学术道德的基础,是坚守科学良知的底线。目前,诚信缺失不仅局限在普通人群和下层,科教领域和行政领导层也有,它严重地影响中国形象、中国的未来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

第三,科学精神是灵魂。追求真理是科技工作者在科学道路上不懈探索的通行证,百折不挠地追求真理、捍卫真理、造福人类,是从事科技事业的首要价值标准。60多年前,竺可桢先生曾经指出,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一代代科学家以追求真理为目标,执著探索,展示了科学精神对塑造人类精神世界的引领作用。倡导质疑和批判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价值标准。科学的本质就是批判,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敢为天下先,坚持严谨缜密的研究方法,任何人的研究,任何研究结论,都必须经过严密论证和客观检验。 科学研究从来都是在不断纠错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敢于质疑批判,科学才能不断进步。培养广阔胸怀和视野是科学精神题中应有之义。科学面前人人平等,摒弃门户之见,鄙视“学霸”陋习,让科学大门对任何人敞开,以能力和品德论英雄。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气度,加强合作与协同,扩大资源和信息共享,才能孕育创新的沃土。应有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上能走马的胸襟宽容真话、宽容失败。宽容失败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在科学道路上,最大的失败是害怕失败。科学事业就是探索未知的事业,需要在证伪和试错中取得进步,只有不怕失败、宽容失败,才能为那些勇于打破常规的“出头鸟”提供宽广舞台。

三是正确理解民主与科学的关系。民主与科学属于两个不同范畴,但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和关联性,即民主是科学之母,科学是民主之魂。人类社会近二百年有两个最伟大的发明。一是政治上的民主,二是经济上的股份制。有了民主,才能使人思想解放,才能允许科学家自由思维,才能实现社会化的社会管理方式,而不是某个小集团式或个人式的社会管理方式。民主的核心是社会化大生产前提下的社会化管理方式。要从多种角度去理解民主。不只是多数人说了算才是民主。那是民粹。真正的民主,不是人多人少的问题。如果少数人说的是正确的,那也是民主。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红军时期,很多人反对毛主席的军事思想,你能说毛主席就不民主吗?其他人就民主?不能简单地把民主理解为多数与少数的比例关系。只要少数人的观点能够实现社会化管理方式,那就是民主。另一个是基于民主理念实现的经济上股份制。它催生了社会经济发展,为各种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没有民主,就产生不了突飞猛进的科学发现,它是科学的基础;而要发展民主,要完善民主,要让民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强大的作用,必须要有科学的引领。因此,应当从二者的统一性上去思考,积极倡导民主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民主之器,既不能离开民主讲科学,也不能离开科学讲民主。

二、深刻认识民主、科学的哲学基础

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社会主义仍然处于低潮。而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国内外思想文化交流交锋交融深刻复杂,各种社会矛盾相互叠加、集中呈现。对意识形态领域一些热点问题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比如,有的主张“全盘西化”,有的主张“走回头路”。因此,只有上升到哲学层面或者说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认识民主、科学,才能全面把握民主、科学的深刻内涵和本质特征。

第一,唯物史观是民主的哲学基础。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去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有两个最基本观点,即生产力观点和群众观点。承认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意味着承认人民群众追求自身利益的历史活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利益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关系范畴。由于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从需求上讲利益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基于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地位而形成的对物质产品的占有关系,是物质利益;二是基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关系方面而表现出的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是精神利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恩格斯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37页)。人们的社会地位、在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地位决定人们的利益及其满足程度。

对利益的追求,形成人们的行为动机,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因,它既包括人们对物的占有的物质利益,也包括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向社会和他人奉献的精神利益。人对利益的追求不仅是人们发展生产力的刺激因素,而且是推动人们改造社会、改革同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社会制度的直接动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利益仍然是人们活动的客观动因。列宁指出,千百万群众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是直接依靠热情,而是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依靠经济核算”(《列宁选集》第4卷,第572页)。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三者可以兼顾。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在不同程度上代表了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归根结底也符合个人利益。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给这种个人利益以最充分的满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就是从“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出发,发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 即人们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所以人类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正是在考察人类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即剩余价值,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死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 “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只是从这时起,“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由此可见,唯物史观体现了民主的最高境界和根本价值取向。

经过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艰辛探索,中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命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其中的要义就是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依据,围绕“五位一体”总布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总任务。我认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实际利益,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只有公平才能实现正义,只有正义才能保证公平;只有和谐才能促进发展,只有发展才能实现和谐。这既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发展人、完善人所必须秉持的方法论。看看古今中外的历史,哪一位仁人志士不是坚持真理,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和鲜血去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因此,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认识民主、看待民主、追求民主,才能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刻内涵。

中国共产党人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习近平主席在解读中国梦时指出“百姓追求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是为发展人、完善人所做的庄严承诺,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深度解读,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和进一步阐释。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论断被恩格斯视为《共产党宣言》的主题思想,她向我们指明了,社会的一切发展,其目的是发展人,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且发展必须要满足遵循客观规律的科学发展的“条件”,才能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深刻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题思想,对于牢固树立实现中国梦的人本主义世界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主题思想是对唯物史观的高度概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立身之本、理论之源、目标所向。

第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哲学基础。科学史实表明, 唯物辩证法植根于科学实践,反过来又去指导科学实践,并接受科学实践的检验。随着科学的进步, 原有的一门学科演变出许多分支学科, 各门学科彼此渗透、互相影响,在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中形成更高层次的新兴综合性学科,例如控制论、信息论等。这就使科学出现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使科学与哲学的联系更加紧密。作为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对推动现代科学发展特别是在揭示普遍规律、选择研究方向、确定主攻目标、提出方法路径等方面的指导作用越发重要。现代科学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往往使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只看到树木,却不见森林,从而陷入片面主义、唯心主义的泥淖。恩格斯曾经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用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来考察科学问题,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科学是一个巨复杂系统,是由多门学科、多个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矛盾统一体。科学的不断发展就是这个统一体内各种矛盾运动变化的产物,就是这些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过程。

推而广之。我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中,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点论;同时又要坚持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与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系统论。如果眼睛只盯着GDP、忽视体系中的其他要素的相关关系,即使经济暂时上去了,最后还得掉下来。因为你违反了辩证统一规律,无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必然要付出沉重代价,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只有正确把握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坚持统筹兼顾,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来认识科学、看待科学、指导科学实践,才能开阔我们的视野,抓住科学发展规律,全面把握科学的深刻内涵。

三、民主科学是九三学社的旗帜

民主、科学与九三学社有着深厚渊源,为九三学社先辈推崇备至,成为我社创社动机与立社宗旨,并逐步孕育为九三学社组织文化的精髓。回首五四运动,闪现着许多追求真理和进步的九三学社先贤身影,有学生领袖、《北京学生界宣言》(又称五四宣言)执笔人许德珩,有怀揣“教育救国”理想的潘菽,有“用一只秃笔鞭挞吃人旧社会”的杨振声,有被誉为高师 “八君子”之一的初大告,还有黎锦熙、黄国璋、杨钟健、张雪岩、俞平伯等。他们涌上街头、走在队伍前列,为救亡图存奋不顾身。许德珩、潘菽、杨振声、初大告还成为五四当天被捕的32名学生中的4位。他们的作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主科学精神。

随着时光的流逝,五四运动渐行渐远。九三学社先贤的民主、科学理念却刻骨铭心、难以释怀。25年后的1944年,抗战时期从全国各地来到重庆的部分文教科技界高级知识分子,组织了民主科学座谈会。由于其主要发起人或是五四运动学生领袖,或是运动中积极分子,因而创社伊始就带有浓重的“五四”精神色彩。座谈会冠以“民主科学”之名,就是致力于高擎五四运动的两面旗帜;其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民主科学精神,倡导“团结、民主、抗战到底”,反对国民党一党独裁,响应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更是集中体现了“五四”精神的精髓。1945年9月3日,为纪念全国民主力量击败日本法西斯,“民主科学座谈会”更名为“九三座谈会”。在五四运动27周年之际的1946年5月4日,九三学社在重庆成立。成立宣言明确提出,“本社同人,即本‘五四’的精神,为民主与科学之实现而努力,始终不懈”。从此,九三学社作为一支重要政治力量,汇入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洪流。由此可见,五四运动为九三学社成立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民主科学是九三学社的逻辑起点和思想精髓。

一代代“九三人”历经风雨,民主科学精神薪火相传。穿越时空隧道可以清晰所见,在九三学社68年历史的几个关节点上,民主科学理念引领的至关重要,民主科学精神支撑是不可或缺的。其一,民主革命时期,九三学社为民主与科学的实现始终不懈,在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争取民主自由斗争中,与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坚持真理,视死如归。其二,新中国成立前夕,九三学社审时度势,公开响应“五一口号”,接受共产党领导,拥护召开新政协,认为“惟有循此途径,始可导中国于民主、自由、富强、康乐之境 ,愿共同努力,以求实现。”其三, 1949年9月,九三学社参加新政协,参与了《共同纲领》制定、中央人民政府组成和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九三学社作为民主党派之一的历史被公认,且正式成为多党合作制度一个组成部分,为九三学社发展提供了可靠政治保障。其四,建国后,九三学社从认为民主革命使命已经完成,酝酿解散,到接受中共意见,继续巩固发展。标志着九三学社向新民主主义政党的历史性转变,从此走上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道路。其五,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九三学社以“参”、“代”、“监”、“改”为己任,到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结束时,完成了由“小资产阶级文教科学工作者为主要成份的阶级联盟的新民主主义政党向社会主义劳动者政党的根本性转变。其六,改革开放新时期,九三学社以民主科学态度认真分析社会环境、社员队伍和所肩负任务的新变化,提出九三学社已经成为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成为主要任务。

现在回过头来看,或许是那么的自然而然,那么的“平铺直叙”。其实,在这几个关节点上,无不体现了九三学社先贤民主科学的深燧目光、对历史方位的深刻思考和政治智慧的深谋远虑。

民主科学是九三学社从成立到现在始终坚守的精神旗帜。在这一精神旗帜感召下,催生了许多值得铭记的九三学社历史人物,如许德珩、周培源、吴阶平等我社历代主要领导人;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的5位九三人。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更好地继承爱国民主科学优良传统,在理性上深刻认识民主与科学对我社自身建设和履职工作的重要引领作用。

以上,我围绕本次会议的主题先做一个发言,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