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5月17日讯(记者张宁锐卢佳静) 十三届全国政协第49次双周协商座谈会14日在京召开,围绕“在重点领域加快启动新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协商议政,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刘忠范参加上述会议并发言。
会后,刘忠范接受中国网政协频道、议库平台记者专访,他认为,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解决诸多“卡脖子”问题的有力抓手,引才聚智、张榜求帅,打造百花齐放、人尽其才的创新型文化环境是成功的关键。刘忠范建议引入市场化机制,“申请制”和“招聘制”并进,全球范围公开招聘“挂帅人”,竞争上岗;大幅减少行政主导的过程评估,改变“盯着母鸡下蛋”的现行评价机制;破除“一切向钱看”的过度市场化和碎片化激励机制,实行薪酬包干制,不与帽子、成果、经费等挂钩。倡导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让更多的心兴奋起来想做事,让更多的人安静下来能做事。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刘忠范
中国网:关键技术被“卡脖子”,深远影响我们国家相关领域的发展,我们该如何根除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这块“心病”?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对解决“卡脖子”问题起到什么作用?
刘忠范:不可否认,在我国高科技产业甚至基础研究领域,存在着诸多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问题。“卡脖子”技术是熬出来的,需要数十年如一日不懈努力和资源投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解决诸多“卡脖子”问题的有力抓手,而引才聚智、张榜求帅,打造百花齐放、人尽其才的创新型文化环境是成功之关键。
中国网:人才因素是大家的共识,在引才聚智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刘忠范:要迎难而上,制定更为积极的全球人才战略,大幅度扩充人才蓄水池。人才计划不能转入地下,应实施更加公开透明、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并积极关注重点人群、重点地区,有计划稳步推进。
中国网:在具体举措方面,您有什么好建议?
刘忠范:我认为,具体措施包括:第一,打造中国版的“洪堡学者”,例如“长城学者”,吸引大批外国青年学者来华工作;第二,出台政策,吸引更多华人学者回国工作;第三,启动“顶级人才”计划,争取全球“诺奖级”、“马斯克级”人才。
中国网:我们也出台了不少人才引进的政策,您认为哪些经验应当总结,哪些举措应当调整、完善?
刘忠范:我认为,我们要“张榜求帅”,扎实推进“揭榜挂帅”,破除当前流行的“以帽量才”、“求全责备”的选人用人观念。
针对重大科技专项的高度技术性、学科交叉性、市场导向性等特征,我有几个建议:一是引入市场化机制,“申请制”和“招聘制”并进,全球范围公开招聘“挂帅人”,竞争上岗;二是设定不能触碰的“红线”,经费使用大胆放权,同时大幅减少行政主导的过程评估,改变“盯着母鸡下蛋”的现行评价机制;三是破除“一切向钱看”的过度市场化和碎片化激励机制,实行薪酬包干制,不与帽子、成果、经费等挂钩。倡导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让更多的心兴奋起来想做事,让更多的人安静下来能做事。
中国网:科学技术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您认为,企业和企业家在高科技产业竞争中该如何发挥作用?
刘忠范:是的,应高度重视和尊重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人才,补齐创新链条的短板,让实验室里的创新成果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开花。我国过去三十年的科技发展成就得益于国家和社会对科学家的尊重和投入,未来三十年的高科技产业竞争将依赖于企业家和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创新活力。
我认为,重大科技专项的“挂帅人”不应局限于科学家,应高度重视企业家的参与。优秀的企业家既可能是高端技术专家,又是优秀的组织者和勇敢的探索者。没有企业家的努力,任何技术创新成果都是无法落地的,“卡脖子”问题只有通过企业家的接力才能够真正解决。科学家“间接”创造生产力,企业家“直接”创造生产力。对此,我有两点建议:一是设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像支持科学家那样,支持企业家开展市场牵引的技术研发工作,填补从实验室成果到市场化产品的巨大鸿沟;二是大胆改革,转变观念,从体制机制上解决“没有落地成果的研发投入无人问责,一有产出就出问题”的尴尬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