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民主科学”来到中国一百年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


2015年5月4日,九三学社中央思想建设研究中心和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理论研究会共同举办“民主科学”来到中国一百年学术研讨会,纪念五四运动96周年和《新青年》创办一百周年。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在研讨会上作主旨演讲,他表示,五四时期提出的“民主科学”精神对于当今中国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中国的民主只能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政治制度框架下循序渐进地推进。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主委马大龙到会并讲话。会议邀请来自台湾地区的著名中国近代史专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黄克武以及台湾东海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陈以爱教授作主题发言。

邵鸿在演讲中回顾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启蒙作用。他说,五四时期提出的“民主科学”精神对于当今中国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当前,愚昧和奴性还大量存在,科学、理性、批判、质疑精神还很缺乏,五四的运动启蒙还没有完成,民主科学思想理念还需要深入人心。民主与科学是九三学社的旗帜,也是九三学社的特色。九三学社致力于民主与科学,就要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坚持不懈地推进中国民主政治进程,就要把民主法治建设作为履行参政党职能的中心工作,推进社内民主建设。九三学社更应弘扬民主与科学精神,致力于助推国家科学发展,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邵鸿认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中国的民主政治绝对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要积极稳妥,科学理性,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政治制度大框架下,循序渐进地推进中国民主转型,打牢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根基,构建坚实的法制框架,同时推进上层制度设计和社会基层实践,防止如今西亚、北非国家民主进程遇挫引发的社会动荡。

黄克武在主题发言中梳理了民主在西方发展的脉络,阐释了民主作为一套政治程序的目的和作用。他说,在清末民初,西方民主观念传入中国,中国知识分子接受民主的过程实际上成为一种主观诠释的过程,表现出乌托邦的特色。他认为,民主在西方主要为保障一些环绕着个人主义的终极价值,虽然国家安全也是目标之一,但着重点并不在此。反观中国,从一开始,民主制度的引进对许多人来说主要就是为了追求国家的富强,它的终极目的是倾向民族主义、国家目标而非个人主义式的,这种想法使民主具有强烈工具性意味,也就是说当人们可以找到一种更有效的使国家富强的方法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放弃民主。民主在西方被认为是一个有缺点,但缺点较少的制度,然而在中国,民主似乎被绝对化为一种完美理想,人们认为只要实现民主立刻可以达到完全成功。一个最明显的例证是民主在中国以女神的形象出现,而在美国对于这一类塑像的称呼是“自由小姐”,并不称女神。他还介绍了台湾民主转型的特点,他认为,由于国民党土地改革、经济改革的成功以及教育的普及,在社会上形成了强大的中产阶级并成为实施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他说,没有完美的政体,认识和反省台湾艰辛的民主历程对两岸统一和大陆民主进程具有深刻的意义。

陈以爱介绍了上世纪四十年代教育制度和理念的变迁,战争对教育政策的影响,以及哈佛红皮书所引发的中国教育界对大学教育功能的大讨论。她认为,大学应该营造自由宽大的氛围,注重人文学科的普及、学生的心灵修养和个体人格的发展,大学教育应该专通兼顾,既尊重学生的自由个性,也要满足社会工业化的人才需求。

马大龙在总结讲话中说,纪念“五四”运动,举办学术研讨会,对民主科学从理论和实践进行再反思、再审视,对推动中国的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参政党要加强对近代历史,尤其是五四运动的研究,不要预设结果,应该充分尊重历史史实和原貌,对模糊之处给予澄清,认真辨析民主与科学、自由与法制的关系,为九三学社今后的发展提供理论和现实的借鉴。他强调,纪念五四运动,研讨民主与科学,已经成了九三学社的一个传统,在不同的是历史时期,民主与科学蕴含着不同的人文精神内涵,九三学社始终如一地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责,大力推动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积极探索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会议还邀请了九三学社中央思想建设研究中心和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理论研究会的部分专家撰写论文并参与研讨。与会人员共同回顾了五四运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民主与科学的内涵,阐述九三学社与民主科学的不解之缘,研讨民主科学的时代内涵,思考今后的发展道路。

九三学社中央思想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海彬,副主任许进,九三学社成都市委主委戴晓雁等50余人参加会议。(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