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邵鸿:共抓大保护 修复母亲河


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于3月12日下午3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多名政协委员就有关议题作大会发言。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邵鸿: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她滋润泽被着华夏儿女,其生态功能难以估量,无可替代。她以博大的胸怀承受我们的索取,5万多座水坝库容超过10个三峡工程,近两万座水电站装机容量占全国2/3。这些工程提升了流域防洪、灌溉、航运等能力,但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容忽视。去年,九三学社开展了《长江上游水利水电工程对全流域生态环境影响》调研。调研显示,随着众多工程投入运行和多方面因素影响,长江流域整体生态环境已出现不容忽视的负面趋势性变化,主要表现在:

水量减少。长江中下游年均水量大幅减少,过去百年仅3次的干旱情景骤升至18次,径流干旱年份显著增加;秋季更严重,10月流量减少40%,中下游水位提前降低2—3米,洞庭湖和鄱阳湖水面大幅减少,秋旱明显提前并成为常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长江风华正在消褪。

形态转变。大量梯级水库替代自然河流,泥沙被拦截沉积,2003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沙通量平均减少91%,致使中下游河道冲刷显著,河床骤降,江湖关系明显改变,崩岸、防洪和入海口侵蚀风险大大增加。

环境容量降低。2003年后,与历史同期相比宜昌断面冬季水温升高4.1度,春季水温最多降低5.7度,严重影响中下游农业和初级生产力。长江上游部分河段水流减缓,自净能力降低,干流水质普遍三至四类、支流四至五类比例较高,叶绿素、藻类密度分别增加10倍和6—10倍,将严重危害生态系统。

水生生物种群和数量减少。2003年后,中下游年均渔获量、四大家鱼和江豚分别比90年代减少41%、94%和75%,白鱀豚于2006年“功能性灭绝”。

长江的健康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然而现在,母亲河已经不堪重负,一些问题已然严峻,更多隐患尚未完全显现。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是对中华民族历史命运高度负责的英明抉择,我们坚决拥护!

为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保护好母亲河,我们建议:彻底转变发展观念。在“十三五”期间,各级党政领导必须坚决摒弃“以用为主”的错误观念,牢固树立保护为本的长江经济带发展理念,充分认识长江的最大效益是生态效益,生态保护第一、不得损害生态是今后一切涉及长江事务的铁律和红线。各级政府必须把生态保护和修复置于中心位置,任何为了局部利益危害长江生态环境的行为都应停止。

强化流域综合管理。重构长江流域综合管理机构,并赋予其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和有关地方的流域综合管理责权。相关政府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要彻底与工程咨询、设计以及建设等经营性活动脱钩,主要履行流域规划、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公共职能。调整完善《长江流域规划》,把生态建设置于首位,并在“十三五”规划中加强衔接。完善联合调度与协调机制,对大中型水库实施国家统一调度,降低对中下游径流过程影响。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处理水库泥沙淤积,修复下游河流基本泥沙通量。加强中下游河道维护、落实分蓄洪区建设。

健全责任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快推进长江管理和保护立法,协调资源开发、流域保护和区域发展的关系,明确部门、地方、企业等攸关方的权责。在国家加大投入的同时,改革水电直接利益分配机制,将水利水电工程收益大部分用于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整合建立公益性的国家河流资源环境监测和信息机构,加强相关检测和评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