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到麦地里去看看”


“我对调研行程的建议就是要找时间到麦地里去,量一量麦茬多高。”在全国政协“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调研组出发前的工作情况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科院院士武维华就提到,破解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难题不能只靠“开会”,要多去实地看看,了解实际的问题和困难。

这个建议在6月2日调研组的行程里得以实现。

当天下午,调研组来到河南郑州新郑市城关乡贾庄村的憨农种植专业合作社,调研一种“特别”的秸秆综合利用方法———籽粒苋和秸秆“配合”加工制作为青贮饲料。合作社流转土地1300亩,每年一季种小麦,一季种籽粒苋,利用籽粒苋和秸秆按照1∶1比例粉碎后加多功能菌种混合制作成青贮饲料。

沿途看到大片金黄,在车上的调研组成员已经开始齐齐酝酿兴奋。到了麦地,武维华就先跟农户聊了起来,“种籽粒苋和种玉米比起来怎么样?”“我觉得种一季籽粒苋抵过种两季玉米。”其他委员和专家也纷纷凑过来,“一亩籽粒苋能挣多少?”“大约1100多块。”……合作社负责人也向调研组成员算了算“精细账”:作为市场抢手的青贮饲料原料,种植一亩籽粒苋能挣1000多块,他们流转的土地有1300亩,每年收入就有100多万元,农民收入增加,也增强了利用秸秆的愿望,因为1000亩籽粒苋种植面积每年就可利用4000亩的玉米秸秆或者8000亩地的小麦秸秆———一举多得。

麦地里,调研组成员顾不上麦地里扎脚的麦茬和飞扬的碎粒,纷纷驻足观看小麦收割过程,举起一捆捆打包好的秸秆向农户询问各种问题……“现在就我们来说,烧的主要是废弃物,比如玉米秸秆我们不烧,但是玉米苞叶没办法啊。”合作社负责人也替农户们总结出“烧之困惑”:一方面是部分废弃物,比如玉米苞叶,因为没有利用,不知该“去往何处”,所以混杂一些垃圾和杂草成为小的燃烧堆;另一方面是产业利用比较初级,如果有很好的方式,挣得多,大家都愿意。

调研组成员纷纷点头,听取感受各种麦地“新见闻”……“麦茬高度”量得出来,麦地里的问题也要问得出来。调研组成员们都知道,来自地里的秸秆问题,总要回到地里去解决。(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