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 张咸恭教授


九三社员张咸恭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工程地质学家、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工程地质事业,担负着工程地质教学科研工作,做出了卓越成绩,贡献巨大。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工程地质从无到有,从知之甚少到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创世纪的发展,张先生尽了他一份力量,倾注了他毕生心血,书写着具有中国特色工程地质发展史上光辉篇章。

一、艰苦创业 理论研究

张咸恭教授1919年生于江苏沛县,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系,1947年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随后在北大地质系担任岩石实验教学。1952年院系调整,以北大、清华地质系为主成立了北京地质学院,因国家建设需要培养大批工程地质人才,张先生欣然接受这一教学任务。当时工程地质在中国是一片空白,没有先例可循,更没有适用教材,只得参考苏联教材。授课在即,便突击学习俄语,一边翻译苏联教材,一边写讲稿授课,通宵达旦忘我地工作。在教学与勘察实践的基础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积极抓教材建设。1963年,他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工程地质学》上下册高校统编教材,由工业出版社出版。在该书中,他首次提出了应当抓住工程地质问题分析这一中心环节的见解。1977年恢复高考,他又独自编著了《工程地质学》(1983年地质出版社出版),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书中完整地论述了工程地质问题分析的核心地位。因为工程建筑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矛盾关系,当建筑物的作用超过一定限度而反作用到建筑物引起失稳破坏就成为工程地质问题。所以分析工程地质问题及其严重程度,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对设计施工至关重要。书中把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单独列为一篇,明确提出了工程地质问题分析是工程地质研究的核心。这一理论被工程地质界广为接受,并反映到勘察规范中,指导着我国的工程地质工作,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道路。1988年他又牵头编著出版了《专门工程地质学》教材,仍遵循上述理论,并对工程地质勘察作了重点论述。

2000年由张咸恭教授任第一作者,与我国20多位学者共同编著了《中国工程地质学》专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向世界展示我国工程地质理论的巨著。工程地质学的理论体系更加明确下来,即:以工程地质条件研究为基础,以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为核心,以工程地质评价为目的,以工程地质勘察为手段。这一理论体系的著作国外尚不多见,这对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是重要贡献。该书的章节即是按此编排的,理论体系明确合理,全书系统性很强,显示了中国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特色。2004年 由王思敬院士和黄鼎成教授主编的《中国工程地质学世纪成就》专著,张咸恭教授受聘为名誉主编,并为之作“序”。该书的基本点是我国工程地质的生产实践与成就,这与以理论为主的《中国工程地质学》专著互为补充。

二、教书育人 重视实践

张咸恭教授先后主持北京地质学院和兰州大学工程地质专业的创建工作。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特别重视教学,诲人不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工程地质专业人才。有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留学生,可说是桃李芬芳。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他培养、发现、提拔、推荐了为数众多的工程地质高级人才。他的学子们多已成长为我国工程地质界的栋梁之材,分布在全国各教学、科研和生产单位。张先生为人胸怀坦荡,待人诚恳,淡泊名利,是中国工程地质学界公认的良师益友,是学生们尊敬的一代宗师。

张咸恭教授受邀参与了国家许多重大工程项目的勘察研究和论证决策以及实际问题的咨询。诸如:黄河、长江、珠江流域规划、新安江坝址选择、三峡工程地质论证、成昆铁路全线疑难地质问题的考察咨询、襄渝铁路线路方案比选、黄河龙羊峡坝址勘察选择等等。他还参加国内外一些学术活动,发表《断层岩工程地质分类》(英文)、《断层构造在水利水电建设中的意义》等数十篇论文,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教委及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在90年代初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三、老有所为 无私奉献

张咸恭教授于1989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退休。他退而不休,仍以无限的精神活力奋进在工程地质战线上,继续为祖国建设做贡献,做了不少工作。(一)著书四部:先后出版了《山的呼唤——地质道路60年》(1999年)、《中国工程地质学》(2000年)、《工程地质概论》(2005年),以及他90岁时主编的《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英汉-汉英词典》(2009年);(二)、发表论文6篇:《我国工程地质现状与发展方向》(1989年)、《人类活动与诱发地质灾害》(1990年)、《地下水对工程和环境的作用》(1993年)、《中国工程地质学五十年》(1999年)、《西线南水北调地质灾害刍议》(2001年)、《围压效应与软弱夹层泥化的可能性分析》(2009年);(三)、参加多项工程的地质考查论证。1991年由他指导考查了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松动岩体,研究论文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他还参与了西线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秦岭铁路隧道(深埋长隧)线路比选,一些高速公路病害防治,以及敦煌莫高窟文物保护和治沙问题等项工作。

由于他学术水平较高,为人公正,所以退休后仍有不少学者请他为专著写“序”,一些单位请他主持科研成果评审鉴定会,以及研究生论文评审和答辩。他还担任《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主编,从1990年创刊到现在已20余年;担任《工程地质学报》副主编、名誉主编等工作。基于上述情况,2004年获得北京市教工委老干部处“老有所为”二等奖,并被评为校优秀中国共产党员。

由此可见,张先生一直为我国工程地质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竭智尽忠,辛勤工作着。他追求实现自身价值:就是为祖国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大业,奉献他全部的力量,而满怀激情,在科学发展的大道上,奋进拼搏,书写着光辉的篇章。(邹德玲 九三学社中国地质大学支社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