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我国农业战线杰出的领导干部,著名的农业科学家,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农业部原副部长,九三学社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洪绂曾同志,因病于2012年4月8日在江苏省苏州市逝世,享年80岁。
洪绂曾同志1932年8月出生于江苏南京,在江苏苏州就读小学和中学,1949年10月考入复旦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52年复旦大学农学院迁至东北创建沈阳农学院,他担任迁校副大队长,被选为沈阳农学院学生会主席。1953年至1989年历任东北农科所助理研究员,吉林省农科院副研究员、研究员,副院长、院长。1989年至1997年任农业部副部长。1997年任九三学社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九届北京市委员会主委,1998年任北京市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02年后任九三学社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专职副主席,在九三学社中央十一届十三次常委会上被聘为顾问。是第六届吉林省政协常委,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洪绂曾同志是我国农业战线杰出的领导干部。在吉林省农科院工作期间,他坚决拥护并积极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破除束缚,为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做了大量工作,为基层农科院改革创造了宝贵经验。提出并推动成立吉林省农科院综合所和长白山所,改变了农科院重微观轻宏观、重生产轻服务、重技术成果轻经济效益的局面。他还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相继培养出80余名硕士研究生,为吉林农科院的持续发展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担任全国农业科学技术管理研究会会长后,着手从宏观层次研究推动国家农业科研机构的内部改革。在担任农业部副部长期间,分管科技、教育、环保、农村能源、农业区划等工作,在部党组领导下,全力推动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促进科技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积极推进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引领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使我国农业科研在不少领域中取得重大突破;努力推进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转基因安全管理等工作的机构建立和法制规范建设,推动建立948项目加强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引进工作,开拓了农业科技发展新领域;协调落实“丰收计划”,使一批动植物新品种和配套技术得到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洪绂曾同志重视农业教育工作,对部属农业院校改革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先后视察了全国90%的农业高校和大部分农业中专学校,协调帮助解决院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他倾力于农业中专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大力推行“绿色证书”制度,推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着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在国务院领导下,积极推动部际合作,共办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共同推进农业生态县、农村沼气建设,联合涉农部门协力推进“三农”事业发展。他高度重视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工作,提出并推动利用高新技术监测农业资源动态变化、农业资源利用管理综合立法、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作为第六、七届中国农学会会长,积极推进学术交流、科学普及、人才培养、咨询服务工作,团结和带领农业领域的广大专家学者,在“三农”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洪绂曾同志是德高望重的农业科学家。作为第三、四、五届中国草原学会理事长,第六、七、八届中国草学会(前身草原学会)名誉理事长,长期主持中国草学会工作,致力于牧草育种、青饲料作物栽培、草原管理和政策研究,具有深厚的专业学术造诣,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979年,洪绂曾同志带领团队投入聚合草研究,奋战两年多完成了任务,获得省部嘉奖。1982年,他在加拿大圭尔夫大学作访问学者期间,搜集了上百种牧草品种资源材料,翻译和编著了多部学术著作,夜以继日从事牧草育种研究,并作为当地中国留学生负责人,广交朋友,宣传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情况。他还将从国外带回个人节省的生活费用于开展课题研究;组织27省市1100余名科学工作者参与《全国栽培牧草草种区划研究》课题研究,分别获得省部嘉奖。为加快农业科技对外开放的步伐,他力促建立与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农业科学研究部门的学术交流关系,为项目引进和加强国际联系和交流做了大量工作。他提出“小草大事业”,积极促进立草为业,身体力行,长期致力于草业研究,为我国草业学科和草业管理体系以及草业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贡献。他倡导并组织了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为我国牧草育种事业的发展、种子生产、国内贸易和国际交流等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他团结带领全国草学界同仁奋发图强,为草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行业进步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为加强草业国际学术交流,他力排阻力,争取到“2008年世界草地与草原大会”主办权,并作为大会主席成功主持了会议,提升了中国草业的国际地位。近年来,他把目光锁定在学科升级和草产业发展上,促使中国草业科学提升为国家一级学科,倡导建立了中国草业协会,为推进苜蓿产业发展以及奶业苜蓿产业结合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受聘担任中国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院校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亲自指导了3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他理论功底浑厚,勤于著述,专著及译著主要有:《苜蓿》、《青饲料轮作》、《禾本牧草育种》、《中国牧草品种登记录》等,主持编写了《中国草业发展战略》、《中国草业史》、《中国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中国多年生草种栽培技术》等书籍,撰写、发表论文、研究报告和译文数百篇,为中国草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洪绂曾同志长期担任九三学社中央的领导工作,为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1983年加入九三学社,历任九三学社第一、二届吉林省委员会常委、副主委,第九届北京市委员会主委,九三学社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他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他团结带领广大九三学社社员,继承和发扬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优良传统,积极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取得了显著成绩。担任九三学社第九届北京市委员会主委期间,组织开展北京市农业现代化、农民教育等专题研究,并积极参与北京市人大立法、监督等工作。担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期间,负责国家《种子法》起草和《草原法》修订工作,参与《农业法》修订和《防沙治沙法》制订等工作,为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做出了贡献。担任九三学社中央专职副主席期间,他分管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工作,组织社内外专家就国内外形势以及改革发展热点问题,开展“议政日”、专题论坛和调研等大量活动,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区域发展中的难点问题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向中央和有关部门提出多项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建议,得到重视。他组织制定的九三学社中央加强社会服务工作的意见,使党派社会服务工作实现了由一般意义上的支边扶贫向为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转变。他积极推进以“助推发展、改善民生”为主要内容的“九地合作”工作。以他为组长的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和八个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组成的中央智力支边扶贫协调小组黔西南州“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联合推动组,倡导并实践贵州黔西南州石漠化治理“晴隆模式”,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和推广。
洪绂曾同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人师表,深受尊敬。1948年11月,他在直系亲属去台湾的情况下,毅然决定留在祖国大陆。1953年8月大学毕业后,他主动放弃大城市优越生活,服从分配到偏远地区工作。无论是基层的艰苦生活还是被打成“右派”、在“文革”中受到冲击,都没有动摇他献身祖国的理想信念。他毕生为公,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保持和发扬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严于律已,坚持原则,维护大局,光明磊落,高风亮节。他谦虚谨慎,淡泊名利,和善处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始终保持学者本色,以德传人,治学严谨,精益求精,殷切培养激励年轻人成长。他作风民主,团结同志,真诚尊重科技工作者的首创精神,在科技界、农业界和民主党派内享有很高威望,深受科技工作者和九三学社社员的尊敬和爱戴。
洪绂曾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为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把毕生精力和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祖国的“三农”事业和多党合作事业。他的逝世是我国农业战线的重大损失,是九三学社的重大损失。他的杰出成就永远是我们倍加珍惜的宝贵财富,他的崇高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