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致前文化部部长朱穆之同志的信


 

仲龙学兄:

阔别五十有四年矣,鱼沉雁断,尺素鲜通。犹意少时共游于至圣宫旁,晨读于葫芦池畔,光阴恍惚似昨。

当年分袂后我兄燕京深造,继向奔赴革命。弟则自沪上大学毕业后即厕身家乡教育界,至1971年始自华墅某校退休回家,沧桑历尽,碌碌无成。所幸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喜见东风道上,形势日好,情绪振奋,精神焕发,躯甚康健。去年在老同学江苏省离休干部张志强(即郑潮涌)支持下为母校杏春小学编写校史,现已定稿。今年五月起又参加当地文物普查工作。自觉残年有限,时间紧迫,愿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再发余热,再放微光,庶不负此生。谅我兄当有同感。

乡前輩刘半农、刘天华昆季为“五四”文坛之巨擘,艺苑之光华,誉满海内外。人所共知,家乡父老引以为荣。其西横街故居,亦在本邑文物普查重点之列。现经勘察现状,原有果木,竹林园地均已建成民房或拓成公路;正屋六间,一侧厢,除门窗装修外,基本无变动;前院内,天华先生手植之天竹二株,尚存活。全部房屋,当初刘家曾委托我兄之五姑母代管理,但文革前即由国家收管经租招入六户房客分住。五姑母则移居在杏春街幼女王婉珍婿陈正明家适在寒舍之隔壁,弟亦常去看望,五姑母高龄八十余,手足尚轻捷,但依附婿女生活老景欠佳,诸事并不顺心,每忆我兄儿时状貌及刘氏兄弟生平事,不胜唏嘘。前日指点庭前两个石础,言及当年刘氏兄弟常在园中坐此石作早课,触物伤情,竟凄然泪下。

县文管部门虽有意恢复刘氏故居原貌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作为近代革命文物遗址之意,但筹措经费、建房动迁、修葺屋舍、征集纪念性遗物,涉及的面甚广,困难甚多。乃能否如愿,弟等犹感顾虑,现与二三经查老友商量,认为我兄为革命传统之发扬,刘氏纪念室之建成,必能竭诚赞助,克奏一言九鼎之效,则亲亲之情可逢,桑梓之谊可表。邑中父老亦感激不尽也,务恳我兄促成为幸。

故土情重,乃敢冒昧进言,至祁鉴谅。

蒋宇宗老师已作故,祝铨寿老师尚健在,嘱代致殷殷问候之意并告。“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发如霜,岁月催人,韶光易老,东风寄意,不尽欲言”。

         此致

敬礼

弟缪宇轩谨上  

一九八四年六月十八日

说明:

本人保存家父(民盟会员,解放前与金开诚同志有所交往)致前文化部部长朱穆之的书信。以表达一位老民主党派成员对弘扬民族文化的赤子之心,以飨社友。

  又,仲龙即朱穆之同志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