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张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的珍贵老照片、毛泽东在特园坐过的椅子,镇馆之宝《范朴斋日记》,跟着钱昌照走过大半个地球的箱子……昨日,在特园新落成的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正式开馆,这些宝贝都“躺”在展位上,市民可免费前往参观。
新馆面积是旧馆的5倍
记者从市委统战部获悉,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新馆总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10341平方米,是旧馆的5.1倍,其中展览面积6453平方米。陈列馆采取主题雕塑、场景复原、绘画以及多媒体等多种展览形式,充分展示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风雨历程。
陈列馆由序厅,8个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展厅等12个单元组成。记者在序厅看到,一座巨型雕塑位于大厅中央,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毛泽东等共产党人与民主人士共商国事的场景。雕塑背后的展厅中央,是一个多面投影成像仪,通过影像、声音全方位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及其背后的故事。
为了通俗易懂,“开国大印”选择宋体
在序厅中,记者看到了多面投影成像技术展示的“开国大印”。“开国大印”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字样用宋体刻成。对于字体的选择,还有一段小插曲:
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在北平成立。推选毛泽东为主任,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为副主任。新中国即将诞生,刻治国印的工作迫在眉睫,周恩来将这个任务交给了陈叔通。
陈叔通邀请到当时刻铜艺术京城一绝的张樾丞。中国历朝历代的国印都是用的篆体,此次的国印却为宋体。负责刻印的张樾丞知道后,激动万分,不住地点头,连声说:“好极了!好极了!”他还对家人和伙计们说:“毛泽东这个人了不起,历朝历代的国印都是篆书字体,他却定为宋体。宋体字好哇!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容易认。共产党的心里果然是念着老百姓的。”
7张毛泽东重庆谈判期间的珍贵照片首次亮相
据介绍,新馆内存史实资料120余万字、历史资料图片1500余张,展出文物1100件,国家一级文物15件。
展出的文物中,有很多珍贵的文物都是第一次亮相,比如: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的7张图片,是首次与祖国大陆观众见面。
2010年9月,重庆红岩连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组织13位专业技术人员,远赴台湾,进行了为期12天的抗战重庆照片征集,最终筹到9万余幅珍贵画面。
已经来渝的第一批5600张照片,大多集中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其中,重庆谈判期间,11张毛泽东在渝参加抗战胜利茶会的照片格外抢眼,而本次展览挑选出了其中7张。这7张老照片中,有不少毛泽东个人独照,显得尤为珍贵。”市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镇馆之宝”日记都写了些什么
在展览区,记者终于看到了镇馆之宝———《范朴斋日记》。日记是2010年4月范朴斋之子范炬明先生捐赠的,总共16册,约32万字,时间起自1944年10月21日,截至1949年7月7日,逐日记录,未曾间断。
范朴斋是张澜的重要助手,日记主要记录了范朴斋先生在民盟工作期间的政治活动和个人生活情况。当时,像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孙科、张澜、黄炎培、董必武、邵力子、王世杰、左舜生、罗隆基、萧毅肃等的活动,日记中均有反映。且日记全部都是当天写的,现场感很强,没有脱漏,内容比较翔实,反映了民国政治舞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研究民主党派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互动合影墙让观众和历史名人“合影”留念
除了这些文物和珍贵照片外,新馆的多媒体运用也是一大亮点。其中,新馆利用电子相框扩充展线空间,对展板以外的珍贵照片分类播放;对于观众感兴趣的文物,可通过触控式液晶操作进行放大观看;嵌入式电子翻书可让观众直接在屏幕上拖拽画面达到翻书的效果;当观众走入参观感应区,大屏幕显示屏将走出虚拟讲解员,介绍事先录制好的讲解内容。
此外,位于新馆3楼的互动合影墙,将助你完成穿越时空,与历史、老重庆街景、民主人士合影,并打印成照片作为留念。民主人士中,有著名的郭沫若、周海婴、邱哲等。新馆还在4楼特设了电子留言墙,观众通过多媒体软件手写的留言,将全部在电子留言墙上滚动播放。(李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