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洪绂曾先生,至少有三个方面令我仰止:一是他在农业微观研究和宏观管理上的成就;二是自为九三学社社员以来对社务工作的付出;三是他的为人。
作为先生的晚辈与学生,对以上三个方面,本没有说话资格,原因在于:对于他的专业,我恐怕连小学生都算不上,是完全的外行,虽有先生赐赠于我的《洪绂曾文集》,我虽有研读却不敢说读懂,故不敢妄言。至于他对社务工作的付出,所有接触过他的社员,所有与他同过事的社员,所有接受过他领导的社员,所有直接聆听过他教诲的社员,人人皆知,亦不敢多语。关于他的为人,我认识他不过十年,每年见面平均三到四次,似不宜物议。
然而,自闻先生仙逝以来,尽管公务缠身无暇多思,但每每夜深静思,哀恸之情如咽哽喉,难抑为先生写上些许怀念的文字以表深切敬仰的冲动。
今年3月20日,先生莅成都,公务之余提出想去文殊坊喝茶,我即安排在文殊坊成都会馆。初春的朝阳下,静谧的围院中,清丽的春风,红墙翠柳,与先生一道喝茶聊天、闲庭漫步。是日先生思维敏捷如故,步履坚实如故,细细询问我的工作和发展,关怀之情、期许之意,殷殷侵入我的肺腑,其温润风度儒雅风采至今盘绕于我心,历历在目。闻知先生4月8日归真于天,震惊之余莫名哀伤!至28日先生遗骨在北京八宝山公墓安葬,我却身在成都主持“九三学社全国副省级城市第六次工作暨参政议政工作研讨会”,未能恭奠灵帏,于心惴惴,总觉应该为先生送上几句也许没有资格说的话。
先生是一位智慧的人。这智慧,不是说他在学术上的才力与成就,而是说他在为人处世上的智慧。他的智慧,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才力,知道自己的地位,而完全不利用它们去谋取个人的利益与享受。相反,他总是把它们用到他认为有意义的事上去,哪怕因此而承受身心的痛苦与物质的损失。也许有人会说这在当今现实中是愚笨,但我却以为这是智慧的愚笨,是“大智若愚”,与“大愚若智”有天壤之别。
先生是一位仁慈的人,永远真诚的人。他的真诚体现在他从不隐藏自己的观点,也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他从不正颜厉色,而总是温柔和蔼、平等交流,像晓春的微风,让人不知不觉地感到温暖、感觉到被净化。更进一层说,先生是坦率的真诚,休休有容。
先生是一位沉着冷静,极富才华的人。他一生的成就不在学识,不在事功,而在他能开出一种风气、酿造一种氛围,影响带动他身边的人。他具有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并一直将其与他的才力和学识,乃至他的生命一道,全部奉献给了我们的社会、国家和九三学社。
先生的一生,体现了老子“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境界。
先生,请您在天庭继续保持每天至少一万步的漫步,让我在抬头仰望时,能见到您儒雅的身影!(戴晓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