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社会主义研究会初探


长期以来,党史工作者多把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领导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视为我国最早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也有的学者把“社会主义研究会”与“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两个组织混为一谈。笔者认为,中国最早学习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团体,应是1919年下半年张西曼在北京大学组织的“社会主义研究会”。

笔者曾就这个问题于1979年10月访问当时健在的当事人原北京大学教师张申府(崧年)先生。当时张老先生年过八旬,仍思维敏捷、记忆清晰。他告诉笔者说:这两个“研究会”都是在北京大学成立的,但有许多不同点:第一,组织者不同。“社会主义研究会”是张西曼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是李大钊组织的。第二,成立的时间不同。“社会主义研究会”是1919年下半年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是1920年上半年成立的。第三,参加的成员不同。“社会主义研究会”参加者成年人居多,间有部分青年学生,“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参加者主要是进步的青年学生。第四,成立的宗旨不同。“社会主义研究会”,主要是介绍十月革命的经验,为国家培养人才,“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主要是为建立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组织上打下基础。张申府说“社会主义研究会”他也参加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是他协助李大钊组织成立的。

张西曼,又名张百禄,1895年6月15日生于湖南省长沙,是晚清学部尚书张百熙之堂弟。父亲张梓林是个医生,曾供职太医院和大理院,热心维新运动。胞兄张仲钧是同盟会员。1908年张西曼13岁时,即由宋教仁、谭人凤介绍,加入了同盟会。1909年,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学习。因清廷对革命党人的活动防范加严,其父为防不测,于1911年让他离开北平到海参崴,进入帝俄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后改名为东方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当时他同俄国革命党人有所接触,萌生了中俄革命互助的思想。1912年,张西曼到彼得堡和莫斯科等地考察,接触了正在俄国秘密传播的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从此更加注意俄国革命的发展。1914年回国后,1917年与邓洁民、邓西园、霍占一等在哈尔滨创办东华学校(现哈三中)。周恩来也曾一度帮助筹建,张太雷、马骏等均在该校进行过革命活动。以后该校成为传播革命思想、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建党和革命者赴苏联学习的据点。在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张西曼又于1918年特往西伯利亚考察,在这里读到了大量有关俄国革命的宣传材料,相信十月革命必有远大的前途,遂翻译了许多有关俄国革命的资料,向国内介绍十月革命。并于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向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提议在北京大学建立“社会主义研究会”。“五四运动”爆发后,张西曼应蔡元培的邀请,于1919年7月回到北平,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编目员,兼任俄文系教授(蔡元培曾让其任系主任未就)。在蔡元培的支持下,遂联络李大钊、陈独秀等一起创立秘密的“社会主义研究会”,以“接受十月革命的组织方法和经验”。

“社会主义研究会”参加者有各地的先进知识分子一百几十人。初期开会的地点不固定,以后多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内。在天津、上海、长沙、汉口、广州、日本东京等地设有分会。“绝不夸张宣传,极力避免北洋军阀的非法干涉”。故后来留下的文字很少。当时先后参加该会有的:李守常(大钊)、陈独秀、张申府、郭梦良、徐六几、陈顾远、朱谦元、费觉天、易家钺(君左)、孟寿椿、范体仁、易克嶷、毛泽东、周恩来、邓仲夏、张国焘、瞿秋白、施复亮(存统)、周佛海等。(注:本段内容多引自张西曼《历史回忆》,会员名单稍有补充)

以后因参加者主张差异,意见不一,组织发生了分化:郭梦良、徐六几等组织了“基尔特社会主义研究会”;陈顾远等组织了“工团社会主义研究会”;朱谦元等组织了“无政府主义研究会”。李大钊、陈独秀继承和发展了该会的宗旨,于1920年3月、5月,分别在北京和上海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毛泽东、周恩来、王尽美、恽代英等在长沙、天津、济南、武汉等地也成立了相应的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团体。

张西曼回忆他组织的“社会主义研究会”是可信的。香港《祖国周刊》二二七号曾登载的易君左《五四人物杂忆》和张申府介绍的北京大学的“社会主义研究会”均可相互印证。

张西曼是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政策的建议者和忠实执行者。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和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清共时,张西曼积极营救被捕学生。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他支持“救国会”,声援“七君子”,援助绥远抗战,发起“中苏文化协会”,出版《民主与科学》杂志。他严斥散布叛国投敌言论的汪精卫是“秦桧第二”,直至把矛头指向不抵抗主义的蒋介石。当年他也是重庆《新华日报》的撰稿人,曾为王明、康生诬陷陈独秀为汉奸辩解。他是反对内战、反对独裁的民主斗士,曾因反对国民党独裁专政、镇压革命的民主运动被国民党开除了党籍。

1948年年底,张西曼化妆携带夫人、女儿离开南京,在中共地下党护送下来到解放区。经过长途跋涉,于1949年3月到达北京。1949年7月10日因患肺癌病逝于北京,时年五十四岁。逝世前一周,他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他的治丧委员会由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沈钧儒等领导人组成,周恩来为之题写了墓碑。曾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的王兆国评价他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和英勇投身于抗日运动的民族英雄。(周子信:国防大学离休干部,长期负责中国共产党党史党建研究,现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