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张西曼与北京大学


1998年在北京大学建校百周年隆重的纪念活动中,北京大学出版社收录的《我与北大》一书选登了张西曼教授回忆二十年代初期协助创办北大俄文系经过的《北大俄文系的厄运》一文。北京大学俄语系在系史中也记载了张西曼在二十年代的北大传播俄语教学的贡献。

张西曼(1895—1949),字百禄,湖南长沙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也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和英勇投身于抗日运动的民族英雄。张西曼与北京大学的关系源远流长,最远可以追溯到本世纪的初叶。

在具有进步维新思想的张西曼之父张梓林和兄长张仲钧的影响下,张西曼1908年加入同盟会,1909年进入原由族兄张百熙主持经办的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前身)学习,同时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1月为避清廷追捕,正在京师大学堂二年级读书的张西曼北上留学俄属海参崴,进入当时该城唯一的俄帝国东方语文专科学校(后改东方大学)研习政治经济。12月受革命党人黄克强(兴)、陈英士(其美)委托,曾孤身赴中俄边境的深山老林中招募反满骑兵支援辛亥革命。1912年在莫斯科和彼得堡考察期间接触了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的著作,产生了中俄革命互助的思想。1914年经外蒙回国后,在东北三省从事革命工作,1917年在哈尔滨滨江道尹公署工作期间与友人共同创办了东华学校,以后该校成为东北建党和国内革命者赴苏俄留学的据点。

十月革命爆发后,张西曼为之兴奋鼓舞,遂再度赴俄考察,他读到大量有关十月革命的宣传材料,认识到“十月革命必有伟大的成功前途”,遂从苏联致函孙中山和革命元勋万福华及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积极主张发起(科学的)社会主义研究会,接受十月革命的经验,在适应中国落后的经济条件下,充实我国革命的领导组织,青年干部和民众基础,以补救以前仅仅利用会党新军策略的不足……”万福华和蔡元培两先生即联电催张西曼回京,1919年7月张西曼应邀回到北京进入北京大学图书馆编目室工作,利用这里的便利条件,成立了十月革命以后中国第一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社会主义研究会》。当时先后参加该会的积极分子,据张西曼在《历史回忆》一书中的记载,有“李守常(大钊,北大图书馆主任)、毛泽东、周恩来、陈顾远、范体仁、易克嶷、郭梦良、徐六几、易家铖(君左)、孟寿椿、张国焘、邓仲夏、瞿秋白(北京外交部俄专学生)、朱谦之、费觉天、陈独秀(北大文科学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教授)等百数十人,分会也分布于全国大都会”。到了1920年,《社会主义研究会》因鉴于声势日趋浩大,北洋军阀更未敢横加干涉,也进一步分别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俄罗斯研究会》。

1920年秋季已经开始招生期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临时接受了张西曼等人的主张,作了个英明的决定:成立俄文系。后由于该系主持不得人,仅敷衍两期,就遭遇到张作霖入京当大元帅不能继续举办的厄运。但终究在非常艰苦的情况下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宝贵的俄文翻译人才,如解放后长期担任北京大学俄语系主任的曹靖华教授就是该系二期的旁听生。

张西曼同时在外交部北京俄文专修馆任教,瞿秋白就是这时期学生。受张西曼的影响,瞿秋白1920年秋也踏上俄罗斯的土地考察。1921年,张西曼与柏烈伟合作出版了《俄文文法》一书,1922年1月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以广州人民出版社的名义翻译出版了《俄国共产党党纲》。1924年张西曼又创办了北方交通大学俄文班,以后在国共合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张冲就在这个班里学习。1925年张西曼又创办了国立中俄大学。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耿云志副所长帮助下,笔者发现了1921年4月4日住在东城翠花胡同12号的张西曼给住在后门内嵩祝寺后身钟鼓寺14号的胡适之先生(即胡适)的一封信,信中谈到“我是有志研究俄罗斯文学的一人,且常以‘中俄文化’的相互沟通自任”,此后张西曼以一生数十年如一日的奋斗历程证实了自己的诺言。(张小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