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这是我国著名桥梁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茅以升晚年时常对钟爱的小女儿茅玉麟说的话。尽管父亲去世已经20多年了,但如今,父亲的谆谆教诲音犹在耳,一直激励着茅玉麟在人生的路上奋力前行。
钱塘江桥凝聚爱国豪情
提起茅以升,人们会自然地把他的名字与钱塘江大桥联系在一起。谈起父亲建桥、炸桥、修桥的故事,勾起了茅玉麟心中对父亲的怀念和敬仰。
茅以升自小聪慧,好学上进,善于独立思考。10岁那年家乡的一场塌桥事件让他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结实的桥。茅以升15岁时就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唐山路矿学堂,5年中成绩始终名列全班第一。1916年,他带着报效祖国的理想和信念远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在康奈尔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他成绩之优秀,使该校教授们大为惊讶和赞叹。一年后的毕业典礼上,校长当场宣布:今后凡是唐山工业专业学校(原唐山路矿学堂)的研究生一律免试注册。茅以升以非凡的毅力、不懈的努力,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读完了博士学位,获得美国加里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桥梁桁架次应力》的创见被称为“茅式定律”,并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1920年,24岁的茅以升毅然回国,他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
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之前,在中国的大川大河上,虽已有一些大桥,但都是外国人造的,茅以升要用自己的智慧来证明中国人有能力建造现代化大桥。他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然而,工程未完,抗日战争的战火已烧到了钱塘江边,茅以升带领建桥的工人们同仇敌忾,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冒着敌人炸弹爆炸的尘烟,夜以继日地加速赶工期,1937年9月26日清晨,第一列火车从大桥上通过,通车典礼上没有鞭炮、没有鲜花只有那辆满载伤员、难民和抗战物资的列车缓缓通过。接下来的日子里,这座大桥成了人们逃生的主要通道,每天都有数万人通过大桥。可是,由于战事需要,同年12月23日,茅以升忍痛亲手炸掉了他倾尽心血修建的大桥。“如果不炸,大桥就等于是给日本人造的了。”随着一声巨响,这条1453米的卧江长龙从六处截断。这座历经了925天夜以继日的紧张施工,耗资160万美元的现代化大桥,仅仅存在了89天。那是茅以升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事后,当有人问起他炸桥时的心情,他说:“就如同亲手掐死自己的孩子一般!”大桥炸毁的这一天晚上,茅以升在书桌前写下了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并赋诗一首:“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大桥炸毁后,桥工处全部撤退,茅以升带着在钱塘江大桥建设过程中的所有图表、文卷、相片等14箱重要资料一起撤退。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茅以升一家在躲避战乱的路途中舍弃了许多东西,却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尽数保存下来。抗日战争胜利了,茅以升又受命组织修复大桥,1948年3月,全部修复工程结束,钱塘江大桥又重新飞跨在钱塘江的波涛之上。
每当站在钱塘江大桥桥头,茅玉麟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大桥是父亲为祖国、为祖国的桥梁事业奋斗终生的见证,她为自己的父亲自豪,她要把父亲的爱国敬业精神传承下去。
父亲教诲引领奋斗征途
茅玉麟1949年7月出生在上海,是茅以升最小的女儿。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担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从那时起,茅玉麟一直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在公众眼里,他是著名的桥梁专家、著名的教育家。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个慈祥、宽厚的父亲。”每次回忆父亲,茅玉麟都会潸然泪下。“在家里父亲从来不强迫我们做任何事情,我们家很民主。父亲是工科教授,但并没强迫孩子们学工科,而是尊重孩子们的爱好,哥哥姐姐有人学文艺,有人学医。我们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候都会觉得很快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茅玉麟也和所有同龄人一样离开课堂投身到农村、工厂的广阔天地中去。16岁的茅玉麟进入了一家工厂工作,父亲教导她:“你是我们家的第一个工人,应该感到骄傲,好好地去工作。先做人后做事,不要荒废学业。”父亲一番话,使得茅玉麟扎根工厂,兢兢业业,一干就是14年。她说:“父亲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无论遇到多大困难,我都会克服,勇往直前。”在平凡的工作中,她接触到了最基层的工人师傅,他们的勤劳、坚忍、乐观使茅玉麟获益颇多,丰富了人生体验,性格和意志也得到了砥砺和提升。她和其他工人师傅们一样,脏活累活从不落后,并虚心向师傅们学手艺,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之后,她又在父亲求学奋斗精神的感召下于而立之年再次捧起书本,挑灯夜读,经过不懈地努力考入大学。
茅玉麟的“架桥人”生涯
“父亲说过,不论从事什么工作,为祖国作贡献的心是没有区别的。”茅玉麟一直在父亲的激励下不懈奋斗,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她都兢兢业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父亲的品格传承发扬。如今,茅玉麟是全国政协委员、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秘书长。
“1991年,为纪念父亲的科学精神,父亲生前担任过职务的十余个单位发起并捐资成立了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基金会的委员单位包括了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九三学社中央、铁道部、交通部、建设部、水利部、中国科协等近百个部委和单位。基金会的宗旨是纪念茅以升先生一生为我国工程建设以及科研教育的贡献并继承其未尽事业,支持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普教育、成果奖励等,促进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繁荣,促进科技后备人才的成长。而我荣幸地成为了基金会日常工作的执行者。可以说,从这一天开始,我不仅仅只是一个被科技鼓舞和振奋的人,还是一个可以给科技一点推力的人。”
基金会成立后设立了茅以升科学技术奖——桥梁大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等十个奖项,每年都会对桥梁、铁道、教育等方面的有杰出成就的工程技术人员、教育工作者和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每当谈到这些时茅玉麟都很激动,她说,“他们为祖国科技所作出的成就得到表彰,同时也把父亲等老一辈的科学精神带回去,每一次表彰会上,我都会在国歌奏响时流泪,在回顾父亲一生的事业时、展望桥梁事业、铁道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时倍感振奋。”
茅以升简介
茅以升(1896.1.9—1989.11.12) 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是我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创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