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4日,我们的好院长金开诚先生走完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当我们听到这个消息后,实在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金院长真的离开了我们。住院期间,我们前去探望时,金院长在病榻上还在规划中华文化学院的发展,还在为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发挥中华文化的纽带作用和凝聚作用出谋划策,还在想着病好以后如何给港澳班学员、台湾大学生讲好课,还在嘱咐我要在中华文化的研究上下大功夫,要学会古为今用,这样才能把中华文化讲活、用活。金院长说话的神态还历历在目,不断浮现在眼前。现在想起,金院长带着病痛还在想着文化学院的工作,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多么令人肃然起敬,更值得我们今天好好学习。
中华文化学院成立于1997年1月,主管文化学院的几任领导都亲自拜访和征求过金院长关于文化学院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每一次,金院长都会提出一些新思路新观点。最近几年,如何提升中华文化学院的发展水平成为最大课题,常务副院长游洛屏对文化学院的发展也多次作出指示,特别提出要多向金院长请教,多听听金院长的意见,开拓思路,扩大视野。
自中华文化学院成立起,金院长对她始终充满着感情,因为他一直认为中华文化学院是个金字招牌,一定要把她擦亮,让她闪闪发光。他说,全国很多机构和团体使用“中华文化”的名称,但唯有我们的名称含金量最高,而且具有实体的性质。现在重要的是发挥她的作用,扩大她的影响。如举办中华文化系列讲座就是扩大影响的重要举措,并推荐了国内外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介绍了每个人的研究领域、专业特长、社会影响。同时强调,要设计好题目,要抓住当前人们关注的问题。中华文化系列讲座在香港新鸿基地产郭氏基金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金院长作了《传统文化与古为今用》的首次讲座并取得巨大成功,受到学员和统战系统领导干部的欢迎和称赞。至今已经举办了26讲,出版讲座文集《甲申年说》、《乙酉年说》、《丙戌年说》,《丁亥年说》即将出版。金院长在《丙戌年说》的后记中说,从文集的书名看,要出满六十本才能使干支相配轮遍一周。所以来日方长,要作不懈努力。我们愿意继续努力,遵循金院长的遗愿,出满六十本。
在文化学院的发展上,金院长非常高瞻远瞩。他认为,中华文化学院的发展要有自己的“根据地”,要有自己的平台。他说,中国革命胜利,是因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中华文化学院也要有自己的“根据地”。这个“根据地”就是港澳台海外培训。我们要大量培训港澳台青年学生,对他们进行历史文化教育,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国家认同。要开展海外培训,加强华侨华人子弟的民族和文化认同。因此,他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提出要发挥中华文化学院的作用,他建议,可以把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和中华文化学院办成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强化海外统战工作,培养海外爱国新生代和众多新人才的一个平台。假若中华文化学院能进行学历教育,招收港澳台学生就读,那么长达四年的本科教育就不是“一次性旅游”所能比拟的。学员肯定会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得到滋养,对“祖国”这一概念添加一份亲切而实在的内容,从而加深对祖国的认同和情感。人们都了解,“母校”这个概念在人的精神世界中是占有相当分量的。希望中华文化学院能够成为海外爱国新生代的“母校”。这些建议至今仍是中华文化学院发展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从中也可以看到一位老知识分子关心祖国统一事业的赤热之心。
对于中华文化,金院长更是怀着温情和敬意之心。他在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的发言,同时也在平时工作中经常给我们讲,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中华文化强大的凝聚作用。他认为,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几千年的心血结晶,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的民族智慧和无可限量的创造才能。它深深根植于全世界华夏后裔的心灵之中,成为一条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把全世界华人华裔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这条精神纽带曾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团结凝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虽历经磨难,却是百世长存。今天,这条精神纽带同样可为实现一国两制、祖国统一,继续发挥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金院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听过他的课的港澳班学员、台湾青年大学生,无不被他的课所折服。港澳班学员听过后,回去大加宣传,后面的学员点名要听金院长的传统文化课。台湾大学生听后,感慨地说,第一次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真切深刻的了解,更增加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金院长以自己的人格赢得了港澳台学员的爱戴和尊敬,以自己的学问加深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感情。
金院长走了,对于中华文化学院来说是巨大的损失,他关于中华文化学院发展的宏伟规划还没有完成。但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激励我们继续努力,去完成他未竟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