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张玺与我国第一次海洋动物综合调查


张玺(1898-1967),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九三学社青岛分社主委;中国著名动物学家和海洋湖沼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奠基人之一。

本文记述了我国学者组织的第一次海洋动物综合调查———青岛胶州湾调查。这次调查持续了两年时间,共进行了四次海上和沿岸的调查采集,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生物标本和数据,有着深远的开拓性意义。

1935年5月,张玺领导的一支胶州湾海产动物采集团来到了青岛,开始青岛胶州湾海洋动物调查。

张玺是我国著名生物学家。他于1932年1月自法国学成归国后,进入北平研究院动物学研究所做研究和领导工作。当时研究院经费很少,全院人员最多时仅百余人,而动物所不过20人。张玺来到这里,发现这儿的设备虽不甚好,但工作能随个人的兴趣进行,研究所学术气氛很浓厚,他的中国海洋软体动物学的研究工作逐步开展起来。1932-1937年间,张玺一方面在北平动物所任研究员,同时也在大学兼授动物学和海洋生物学课(如北京农学院、山东大学、中法大学、中国大学)。

张玺曾经说:“我曾到过厦门、烟台、威海、青岛等沿岸采集调查,当时最感痛心的就是沿海重要地区均为外人占据。”为了走在其他国家特别是日本前面,他们组织了这次艰苦的海洋生物考察。

多种发现

1935年,张玺等人对胶州湾的考察中,在青岛发现了肠鳃类中的柱头虫。柱头虫是介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一种动物,对于教学和科学研究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过去高等院校搞研究都是依靠国外的进口材料,花费很多的人力和财力,张玺他们的发现,对于我国的科学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在考察队将要出发的时候,北京中法大学生物系主任夏康农教授曾公开悬赏:谁要是采集发现柱头虫,就给谁100块大洋。采集到柱头虫标本的是作为见习学员的马绣同。得知这一事情之后,张玺据此发表了一篇论文,宣布在中国沿海采集到了柱头虫标本,并且鉴定它为一新种———黄岛柱头虫,从而结束了在生物学教学上只能引用外国资料的历史。

文昌鱼,人们一向称之为生物进化的“活化石”,一直以来,生物学家关注的重点都是在厦门。1935年,张玺等在胶州湾考察中发现,青岛也是文昌鱼的另一个重要出产地,而且产量不在厦门文昌鱼之下。

软体动物和人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拥有较长的海岸线,也有很多良好的港湾,但海产事业却极其“幼稚”,这就使得别的国家趁机侵占,每年不得不花费巨资从日本等国进口海产品。这一次大规模的胶州湾海洋动物考察,张玺不仅对胶州湾各类动物的分类、形态、发生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也对海湾及其附近的海洋环境和动物分布做了详细的研究。

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的论文

在1936年撰写的《胶州湾及其附近海产食用软体动物之研究》中,张玺对腹足类、瓣鳃类和头足类动物的形态做了详尽的论述,考证了一些科、属、种的名称,对其形态、生活习性、捕捞或养殖以及利用等都有记述,并评述了我国古代的资料,成为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贝类学著作。

值得一提的是,张玺的论文与众不同,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的笔法。他把牡蛎的价值写得淋漓尽致,简直让人“垂涎欲滴”:欧洲人嗜食牡蛎,远过于吾国人士,其养殖法的进步与生产品之优良,驾吾国牡蛎业而上之者,或即以此嗜食风盛故也。罗马帝国晚季,曾特别流放奴隶于大西洋沿岸,专门收采牡蛎,以供士大夫之奢宴,英国之牡蛎于是不断地航运于罗马;法国拿破仑第一至第三世,穷奢极侈,亦推奖牡蛎为上味,一时需要激增,天然品不免滥获,又派遣巴黎大学教授Coste赴意大利视察并研究养蛎法,Coste归国后即开始养殖试验,现今法国牡蛎业之发达,实肇于彼时。此外我们又知道一个故事,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是一位牡蛎健啖家,他曾在饭馆一次吃尽175只牡蛎,全座为之震惊。诸如以上的事实,所以西人把“牡蛎与英雄”并谈,好像是英雄爱牡蛎,成为一定的事实。其实牡蛎味美,并不限于英雄嗜食,不过是他们有这样豪餐的金钱耳。

在谈到蛤仔的采集方法时,他的文章又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每遇到朔望干溯时,沧口一望无涯之海滩上,可见到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多数系捡蛤仔者,妇孺们多集中于沙泥微高而富有蛤仔之区,坐于小凳上,用铁锄或铁钩平挠,则栖于泥沙内之蛤仔等层层皆被刮出矣。男子们多以获得大者或发现区处最丰者为希冀,掮铲持筐,乱处奔跑,适遇当地,即以铲子平敛地面,薄加刮挠,其收获品,确较妇孺者整齐可观。另有老年者,很有经验,手持小铲,一掘一个,盖蛤仔等多埋在5至7厘米深处,外面露有椭圆小孔,伊等熟识此孔,故得铲铲无讹。(薛原 胡修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