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告别

——沉痛悼念徐福龄先生


走来了,走来了,一簇簇,一簇簇的人群,迎着乍暖还寒的晨风,向着郑州市殡仪馆3号厅走来。他们中有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青年人,有步履稳健沉着坚毅的中年人,还有满头银发步履蹒跚的老同志。他们是来悼念一位他们仰慕敬重信赖的长者——原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著名治河专家、黄河防汛总指挥部防汛特别顾问徐福龄先生。

这一天是公元2015年3月7日,离这位老寿星的102岁生辰只有两个月多一点的时间。

庄重肃穆的告别大厅里,摆放着许多地方、众多领域单位、人士敬献的层层叠叠的花篮与花环。在“沉痛悼念徐福龄同志”的巨大横幅下,悬挂着徐老参观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的大幅照片,精神矍铄的徐老,目光睿智和善,正深情地凝视着他为之终生奉献的黄河母亲河,心中充满了欣喜与期盼。他为黄河发生的巨大变化而欣喜,更希冀黄河的明天更美好。

横幅两侧,悬挂着一幅巨大醒目的挽联:一生勤勉奉献黄河安澜,百岁高德育成传世家风。这副挽联,可谓是徐老一生的真实生动的写照。他以“人生有限,事业无穷”作为座右铭,一生为黄河奔波忙碌,技术精湛,勤恳奉献,被誉为黄河防洪的“活字典”,而他又非常重视自身的修为,为人谦和,先人后己,注意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子女尤注重言传身教,使家庭始终充满着和谐融洽的氛围。

徐老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绿叶丛中,花丛的前方正中,安放着徐老的遗像。

偌大的大厅里,站无虚席。人们怀着无比沉痛无比惋惜无限留恋的心情,一一向这位为了黄河治理,为了黄河文化建设,为了黄委九三组织的发展奉献了一生的老人做最后的告别。

他们凝望着这位安详仿佛只是在沉睡而却已不能再醒过来的老人,难以言状的悲苦之情顿时袭上心头。不少人的眼中噙满泪花,尽管在睡梦中他们已多少次泪洒枕巾,还有的人哽咽不止,任长泪顺着脸颊奔流……

徐老走了,留下了他为黄河治理奔波忙碌建树的业绩。单薄的黄河防泛新堤上,他曾忍饥挨饿冒着日军的炮火巡堤查水,遭遇挫败的大樊堵口工地上,他临危受命运筹有方一举取得合龙之成功,他倡议实施的沁河杨庄改道工程,刚一竣工就在防御沁河下游大洪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提出的“黄河现行河道目前不需要人工改道”的论点,为制定黄河下游治理方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徐老走了,留下了他为水利文化建设辛勤耕耘撷取的硕果。他是重大水文化工程、大型多卷本《黄河志》的重要奠基者,也先后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黄河水利史述要》等重要水利典籍的编著,他亲自审定的《黄河防洪志》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直到晚年,他仍著述不断,先后出版了《河防笔谈》、《续河防笔谈》、《长河人生》等著作。

徐老走了,留下了他对黄委九三组织深深的眷恋。徐福龄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是九三学社黄委组织创始人。次年,因反右斗争扩大化,黄委九三社员停止了活动。1983年,王化云担任河南省政协主席后,嘱托徐老恢复黄委九三学社的活动,徐老欣然应允。此后,徐老曾担任九三学社黄委会召集人、直属小组组长、直属支社主委,九三学社黄委会基层委员会名誉主委,以及九三学社河南省委委员、省委顾问等职务。他重视黄委九三组织的建设,积极参政议政,培养后继人才,为把九三学社黄委组织建设成为凝聚力强、工作突出、作风扎实的党派队伍倾注了大量心血。

记得羊年大年初一,我去医院看他,熟睡许久的徐老醒来,亲切地和我打招呼,和我握手,我忙不迭地说着祝福他的话。看到爱戴的徐老饱受病魔折磨的消瘦模样,心中不禁一阵酸楚,热泪顿时盈满了眼眶。我本来打算春节后在他病情好转时再去看他,我和九三学社黄委委员会的同志们期待着和往年一样,我们围拢在慈祥和蔼的徐老周围,品尝着徐老家精心烹制的酥脆香甜的麻花,和徐老一起畅叙今古,谈笑风生。孰知无情的病魔竟夺走了徐老的健康,他驾鹤仙去,医院的短暂一见,竟成永诀!

徐老走了,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怀念,太多的不舍,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长者风范、高尚情操将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向前。

矢志黄河八十年,仁人志士慕其贤。

今生有限勤耕耘,事业无穷乐奉献。

抗战奔波黄沁间,解放志留豫河岸。

河道整治显身手,滞洪设想有远见。

杨庄改道真及时,修志著书美名传。

长河人生闪光华,河防文化两词典。

黄委九三引路人,创立恢复挑重担。

参政育人结硕果,勤勉谦逊留风范。

徐老,一路走好!(蔡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