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抗战歌曲与山西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由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爱国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反抗帝国主义武装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和前途命运的残酷战争中,山西人民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深刻地反映在大量抗战歌曲之中。这一时期,诞生于山西的抗战歌曲不下百首,广泛流传的抗战歌曲更是不计其数,如《游击队歌》《在太行山上》《左权将军之歌》《牺盟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等。“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气势雄壮的《大刀进行曲》也是以驻扎在山西辽县(现左权县)、沁县一带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的英勇事迹创作的。这些歌曲以不同形式全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战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的绚丽的历史画卷,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呐喊与呼唤,是华夏九州慷慨悲壮的救亡曲、正气歌和民族魂,也是二十世纪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光辉典范。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与抗战歌曲

山西一直是全国抗日战争的重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总部和三大主力师所在地,关于八路军的抗战歌曲在山西地区广为传唱,成为动员和激励广大军民团结抗战、奋勇杀敌的精神力量。

《八路军军歌》中唱到:“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即指八路军115师于1937年9月25日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附近伏击日本军队并取得抗日首胜的战斗,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八路军进行曲》以进行曲风格,歌颂和塑造了八路军朝气蓬勃、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形象。抗日战争胜利后,将歌词作适当的调整,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由中共中央批准,正式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也有自己的抗战歌曲。1937年冬,上海救亡演剧一队辗转来到山西抗日前线,为抗日部队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引起强烈反响。年底,他们到达山西重镇临汾。在城郊的一个八路军办事处,他们与指战员有了更直接的接触,并对游击战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在听取了朱德、任弼时、贺龙等首长的报告,从而,对抗日战争的形势和策略有了进一步了解后,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对着小小的油灯,将那些零碎、片断的音乐形象一下子缀成一个整体,连词带曲,一气呵成创作出了歌曲《游击队歌》。1938年1月6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在山西省洪洞县高庄召开高级干部会议,讨论坚持华北抗战的方针。会议期间,贺绿汀指挥演剧一队的全体队员们为与会代表演唱了这首《游击队歌》。由于这首歌曲准确刻画出游击健儿机智、灵活的英雄形象,其歌词更接近红军游击战法,尤其是“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两句与会议的主题十分贴近,受到与会的朱德、刘伯承、贺龙、任弼时等高级将领的一致好评,认为当时部队正需要这样的歌曲。于是,这首歌曲便迅速传遍山西各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而传遍全国各抗日战场。1938年夏,贺绿汀又将其改编为四部混声合唱曲,成为20世纪中国最经典的合唱单曲之一。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抗战歌曲

“我们是牺盟会员,我们生长在山西,战斗在大西北的高原”“宁在山西牺牲,不到他乡流亡……”这是一曲由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作曲的《牺盟大合唱》,1940年3月25日完成。“牺盟会”全称为“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从l936年9月成立,到l939年l2月解散,虽然只有短短3年多时间,但发展会员已达300余万名,是国共两党建立较早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是统一战线历史上的一面光辉旗帜。牺盟会其实就是把积极抗日的各个阶级,不分男女老幼都组织动员起来,使其成为真正的统一战线的群众救亡组织,推动和促进了当时山西乃至全国的抗日救亡工作。为歌颂牺盟会,1940年春,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山西吉县克难坡的第二战区司令部创作了《牺盟大合唱》,用歌声鼓舞了人们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和信心,这首抗战歌曲的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为鼓舞大众抗战、争取民族解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当时的山西省政府主席、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初步接受了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采取了“拥蒋联共抗日”的路线。1941年夏天,阎锡山于山西省吉县克难城召开了“洪炉进步讨论会”,并亲自为洪炉训练编写了《洪炉歌》,叫人谱了曲,令训练者每日必唱,以统一思想,鼓舞士气。“高山大歌,化日熏风。俯仰天地,何始何终。谋国不豫,人物皆空。克难洪炉,人才是宗。万能干部,陶冶其中。人格气节,革命先锋。精神整体,合作分工。组织领导,决议是从。自动彻底,职务维忠。抗战胜利,复兴成功。”洪炉指大的炼铁炉。洪炉训练,就是要人们像矿石投入洪炉一样,投进去时是矿石,出来时成为钢水铁水。

1937年9月,抗战烽火燃遍山西,一切爱国的音乐家“写抗战、唱抗战、宣传抗战”形成高潮,发挥了巨大的鼓舞动员作用。吕骥、夏川先后来到太原,在薄一波领导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并创作了战歌《武装保卫山西》。“拿起那一切武器,镰刀斧头,剪刀锄头,鸟枪铁尺土炮,来保卫我们父母姐妹兄弟,生命财产,田园土地!武装保卫山西!”曲调坚决果断、铿锵有力、气势磅礴,赋有山西风格,听来亲切动人,很快传遍了山西,传遍了华北,传遍了全国。每传到一个地方,当地的歌者就把歌词中的“山西”改为自己所在的地名,于是,出现了《武装保卫山东》《武装保卫河南》《武装保卫长沙》,一直到《武装保卫家乡》,遍地开花,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广大群众和青少年的抗日热情。

三、抗日革命根据地与抗战歌曲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一二九师进入太行山,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大刀阔斧地开展根据地工作,在一个封闭落后山高崖险的山区坚持抗战八年;在一个没有任何物资接济和给养的环境中发展、成长、壮大。根据地军民没有粮食自己种,没有衣物自己织,没有水源自己挖,没有蔬菜自己种,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英雄的太行儿女展现出勇敢顽强、不畏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展现出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精神,为人民利益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形成山西人民引以自豪的“太行精神”。

《在太行山上》这首歌,就描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和人民群众在革命和斗争实践中创造的“太行精神”。“七七事变”爆发后,爱国知识分子桂涛声以战动总会工作人员的名义去山西省陵川县牺盟会民众干部训练班。当时,八路军的3个师正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陵川到处是控诉日本侵略者而义愤填膺的人群,到处是争相参加八路军的热血青年。陵川自卫队由300多人迅速扩编为1000多人,出现不少“母送儿,妻送郎”参军的感人场面。在随游击队转战陵川的过程中,桂涛声目睹了太行王莽岭的“千山万壑”后,又亲身感受到了抗日军民才是真正的“铜壁铁墙”。触景生情,酝酿半年的诗篇《在太行山上》从心底迸发了出来。5 月,桂涛声离开太行山,6 月返回武汉,即带着歌词去见冼星海。冼星海当时在周恩来、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任音乐科主任,主持音乐抗战工作。冼星海接过桂涛声写在香烟盒上的歌词,仿佛看到太行军民浴血奋战的身影,连夜将《在太行山上》谱写成一首兼有抒情性和进行曲风格的二部合唱曲。周恩来和郭沫若此时正在武汉组织纪念抗战一周年群众歌咏大会,得知桂涛声和冼星海创作了这首《在太行山上》,便前往冼星海住所先睹为快,并与冼星海一同试唱。浑厚、激昂的歌声在小屋里回荡起来:“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铁壁铜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冼星海在《创作札记》中这样写道:“此后这首歌传遍了全中国。太行山上的游击队以它为队歌。老百姓男女老少都会唱,到处听到:‘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的同仇敌忾的声音。”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塑造出中华民族如奔腾黄河般的英雄形象,是中华民族的史诗性音乐作品。这首恢弘、磅礴的交响乐的创作源泉就在黄河岸边的山西。1938年10月,光未然渡黄河,赴山西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当他见到黄河的惊涛骇浪、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和万山丛中游击健儿的抗敌英姿,不禁被惊呆了。在这些自然奇迹震撼的感召下,l939年初,诗人开始创作一部长篇朗诵诗。冼星海听到这首朗诵诗后,激动不已:“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我要把它写成一部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大合唱,这将是中国第一部新形式的大合唱。” 冼星海仅仅用了6天时间为《黄河大合唱》完成谱曲,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首演。周恩来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十分振奋,亲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首首抗日救亡的歌曲,带给人们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这些创作或者诞生于山西的抗战歌曲,不仅是山西的重要文化资源,更是山西的宝贵精神财富。重温和传唱这一首首战歌,将鼓舞和激励了山西人民,继承和发扬“太行精神”和“吕梁精神”,在中共山西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励精图治的强大力量,奋力开创“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的新局面。(张兵  张子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