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陆延青:铭记先辈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


潘菽先生是中国现代心理学奠基人,是九三学社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之一,也是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潘菽先生是江苏优秀儿女的杰出代表。江苏历来经济繁荣,教育发达,文化昌盛,在中国近现代历史风云激荡下,涌现了一大批追求真理,报效国家的仁人志士。在九三学社先贤中,就有周培源、茅以升、吴阶平、王选、潘菽等众多杰出领导人来自江苏。潘菽先生的经历与追求正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典型代表。

潘菽先生1897年7月13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陆平村的书香之家。先生的曾祖父、祖父和伯父分别是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的举人和光绪年间的秀才。他6岁时开始在父亲开办的蒙馆里读四书五经。后始逢清朝末年废科举办学堂,他以优异成绩考取常州江苏省立第五中学。先生自幼好学,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尤其喜欢宋代哲学家朱熹的著作。1917年,先生中学毕业,跳过两年预科,直接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大学毕业后,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先生考取官费留美,1921年抵美,先后入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教育学,在印第安纳大学学习心理学获硕士学位,在芝加哥大学完成《背景对学习和回忆的影响》论文获博士学位。1927年,先生学成回国,应聘到第四中山大学(后改称为中央大学)任副教授,半年后晋升为教授兼任心理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大学调整为南京大学,潘菽先后担任南京大学心理系主任、教务长、校务委员会主席、校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直到1956年调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任所长,在大学任教长达30年,为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耗尽心血。

  潘菽先生为九三学社组织在江苏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在重庆的九三学社成员陆续分散到各地,部分九三学社社员回到南京。解放前夕,原在南京的社员又陆续到北京和其他地方工作,只剩下潘菽、金善宝、干铎、高觉敷等4人,成为建立南京分社的领导骨干。1951年1月27日,九三学社南京分社成立,推举理事9人,潘菽为主任理事,金善宝为副主任理事。在先生领导下,分社组织社员学习《实践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中共党史等;组织社员参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等政治运动,参加整风、“三反”、“五反”及思想改造等运动。在九三学社江苏省委成立之前,南京分社是作为省级组织参与省内政治生活的。潘菽先生曾任南京市和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政协副主席,积极代表九三学社在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中发声。先生在担任南京分社主要领导期间,发扬民主,团结同志,平易近人,与金善宝、高觉敷、赵九章、钱钟韩、顾知微、赵金科、严恺等社内成员结下了深厚友谊,直到1983年潘菽还与时任九三学社江苏省工作委员会负责人高觉敷共同主编出版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1984年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正式成立,目前社员总数已达10320人,多项工作在全国省级组织中处于第一方阵。

潘菽先生对我本人的成长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我1987年进入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至1996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南京大学很早就有九三学社成员活动,在九三学社重要创始人中,潘菽、梁希、涂长望等都是原中央大学教授。特别是潘菽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南京大学心理系主任、教务长、校务委员会主席、校长,他对学校的贡献惠及后来的每一名南大学子。2007年南京大学校园内潘菽铜像落成,这寄托了南大学子对先生人格魅力的追思,也表达了对先生追求“民主科学”精神的向往。我就是在那一年由我的导师闵乃本先生介绍光荣加入九三学社的。10年弹指一挥间,我个人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以潘菽为代表的九三学社前辈科学精神的激励,离不开九三学社各级组织的关怀。

总之,潘菽先生的高尚人格值得敬仰,卓越贡献值得铭记,精神追求值得学习!(本文系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副主委、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院院长陆延青在在纪念潘菽先生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题目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