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星河中,有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叫“东方红”,有一种卫星导航系统叫“北斗”,有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叫“墨子”,有一颗火星探测器叫“天问”……
回首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这些“浪漫”的名字背后,都有着“九三人”默默无闻奉献的故事。
这是新中国史,也是“九三史”。
正值2020年上海科技节开幕之际,本期微讲坛特邀九三学社社员、中科院卫星软件评测中心主任、微小卫星创新研究所卫星软件所所长、研究员常亮,为你带来3个故事,讲述《航天事业里的“九三人”》。
开端:东方红一号
50年前,一首熟悉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中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一号”卫星也成为我国发展卫星事业的开端。
他,是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设计师。
赵九章,九三学社社员,“两弹一星”元勋。他是“中国人造卫星之父”,是气象学家、大气物理学家、空间物理学家。他较早把数学和物理学引入中国现代气象学,是我国进行现代空间物理学研究的第一人,力推我国空间物理走向星辰大海。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新行星在2007年被正式命名为“赵九章星”,永远在浩瀚星河中闪耀。
中期:北斗导航卫星系统
2020年7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郑重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这一刻,北斗全球服务信号在无形时空传播开来。全球真正有了“中国北斗”的导引和陪伴。
他,是“北斗系统”的创始人之一。
陈芳允,九三学社社员,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他是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
1983年,陈芳允和合作者提出利用两颗同步定点卫星进行定位导航的设想,这一系统称为“双星定位系统”,“北斗系统”正是基于这一理论而搭建。
2010年,由中国科学家发现的一颗永久小行星被命名为“陈芳允星”。
未来: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2016年8月16日,“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成功。人类首次完成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他,是“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首席科学家。
潘建伟,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4年,他被社中央授予首批十大“九三楷模”之一,颁奖词中这样写道:“……他在世界科技之林为中国赢得了一席之地。他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骄傲,他是15万‘九三人’的自豪。”(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宣传部 郭文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