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九三先贤】“周大将军”在西南联大的时光


周培源(1902.8.28-1993.11.24),江苏省宜兴县人。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第六至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第七、八届中央主席。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不久,平津即告陷落。7月29日,整个天津南开校园已被战火几近焚毁;8月,日军的铁骑踏入清华与北大的校园。8月28日,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接到了来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公函:三校南迁长沙,联合组建长沙临时大学搬迁至昆明。在这样背景下,周培源一家随西南联大南迁昆明,最后在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滇池西畔龙门村一处旧宅“积翠闼”安了家,1938年4月至1942年12月在昆明的三年时间,往返奔波于西南联大和旧居之间,虽然过着极其清苦的岁月,但课余时间仍刻苦钻研业务,取得教学科研的丰硕成果,在这里见证了一代学者的高尚爱国情怀。

昆明周培源故居

爱国操守 不殷享利

1936年,周培源利用休假时间,赴美参与爱因斯坦亲授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周培源曾参加美国国防委员会战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海军军工试验站从事鱼雷空投入水的战事科学研究。先后收到美国国防委员会、海军总部的留用邀请,就连移民局也大开绿灯,要为其全家办理在美永久居留权。但周明确提出:不做美国公民;只担任临时职务;可以随时离去。1937年周培源与爱因斯坦话别返国,回到祖国。回国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任教清华大学的周培源随清华、北大、南开师生迁往长沙临时大学,半年后又西迁至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在中国教育史上,西南联大是一段奇迹。那时物质资料匮乏,条件简陋,空袭的警报日日响起,连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都是问题。然而,却在此时期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更令人钦佩的是,和周培源情况相似的许多教授原本是有机会离开的,去发达的美国、欧洲,拿着丰厚的薪水,享受优厚的待遇,过着平稳、安定的生活。可是,他们却不约而同地选择留了下来,守着贫穷简陋的联大,留在战乱不安的中国。在他们的身上,有许多的东西,绝不仅仅是一句“爱国主义”就能道尽。更多的,是属于知识分子的操守。

将军风范 作风顽强

周培源骑马像

西南联大南迁昆明后,为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携带家眷的教授、学者们都分散在距离昆明较远的山村居住。周先生居住地离学校有四十里之遥,由于上课路途遥远,周培源凌晨五点就得起来赶路,为了解决交通问题,有一天,周培源回来牵了匹马,还兴冲冲告诉妻子,给它取了名字叫“华龙”。头一回听说,马还能有名字,妻子王蒂瀓依然觉得这位学贯中西的物理教授有时候真是傻得可爱。“你买匹马做什么?”“骑呀!我可有座驾了!”这里离学校远,有了马,以后就快多了。从此,他早上先骑马送女儿到车家壁小学上课,再骑到学校教书。这一时期的昆明,偶尔会有日军飞机的轰炸,周培源骑马上课却风雨无阻,从未迟到。整个西南联大都知道周教授有匹叫“华龙”的马,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周大将军”。

有时候,周大将军在教室上课,马就拴在外面,学生也时不时会替他看看,马还在不在。在周培源旧居和西南联大的日常往返中,也会碰到惊心动魄的事。一回,周培源骑着马在路上走着,忽然一辆小汽车飞驰而过,本就是不善乘骑的“华龙”被惊到了,马上的周培源被甩下马背,脚却套在了马镫上,就这样被拖行了一段路,好在被路过的人救下,心中装着急事的周培源,感激了恩人一番就匆匆而去,甚至忘了问恩人的姓名。还有一回,因学校有事,下班晚了,山路陡峭,马蹄打滑,周培源连人带马摔到一条沟里,第二天还是照常上课了。后来,这事儿传开了,都知道周培源生命力顽强。好友金岳霖半开玩笑说:“如果有一天我们这批教授困在一个荒岛,大概第一个死掉的是叶企孙,第二个就是我,他比我还不行;梁思成也许能活得久一点,可身体不好,最后惟一能活下来的,大概只有周公了。”

科学报国 自强不息

周培源先生一生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和湍流理论两个领域。实际上,最初的周先生兴致在理论物理方面,但为了利用科学服务于抗战,就在滇池西畔,他调转了十几年的研究方向:相对论“下岗”,“湍流”上马。理由是:相对论是长期的理论课题不能直接为反战服务,大敌当前,科学家须以科学挽救祖国。

于是周培源在西南联大专门开设了与抗战有关的课程,如弹道学等,钱三强夫人何泽慧和王大珩先生均受业于他开设的“弹道学”课程,他们均有志于“以物理捍卫国防”。将研究重点从相对论转移到流体力学领域的湍流理论后(湍流理论在飞机、导弹、舰艇的研制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沉潜于湍流理论研究中的周教授,除在西南联大授课,整日把自己关在昆明滇池西畔“积翠闼”阁楼上,甚至与陈岱孙、李继侗等一班好友达成默契:来去随意,不必应酬接待。当时,刚诞下第三个女儿的妻子王蒂瀓身体虚弱不堪,周培源又接过了家里的重任。晚上婴儿哭啼不停,他就抱着在房间里来回走动,哄睡了女儿,再赶紧开始湍流理论研究和备课。通过三年刻苦专研,很快湍流研究实现了鱼跃龙门的突破,第一篇湍流论文发表于1940年的《物理学报》,但因战争阻隔,国外鲜知。

但这样的前沿课题却令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兴奋,林家翘、胡宁、郭永怀、钱伟长等人都于此时追随他从事流体力学研究。此后随战事相持,庚款留学得以恢复,周教授又将他们一一送至国外深造,后来都成为大家。

在西南联大师生中,周培源1949年后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而据相关统计,九三学社中央历届领导和前辈先贤中有58位出自西南联大。新中国成立后仍有许多杰出的西南联大校友加入了九三学社,在他们身上,集中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九三学社全国传统教育基地——周培源旧居揭牌仪式

2019年7月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等领导为获得九三学社中央命名为“九三学社全国传统教育基地”的西南联大旧址和昆明周培源旧居揭牌,两个基地的建成将教育九三学社社员们牢记多党合作的初心,传承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宗旨,弘扬西南联大精神,沿着九三学社前辈们的足迹,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

(作者单位:九三学社昆明市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