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楼之岑院士与北医生药学科


楼之岑院士(1920–1995)是中国杰出的药学家、药学教育家,是国内外生药学领域著名学者,是我国当代生药学权威。楼之岑先生是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1952年他领导组建了北京大学医学院生药学教研室并担任教研室主任。科研教学方面,他开创了中国学者对中药材进行形态组织学详细研究的先例,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富有特色的生药学教科书,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我国生药学教学目的不明确、教材内容陈旧、实验方法落后的状况,为我国生药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关于中药材的研究,获得了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他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人类的科学事业,为全国培养了大批优秀骨干人才,为我国乃至世界生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楼之岑院士生前,我们大家都尊称他为“楼先生”。

楼先生1920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安吉县一个穷苦的中医世家。1939年7月,他考取由北京、南京等城市相继内迁至贵州的陆军军医学校,并在毕业后留校任教。1944年12月,他考取了留英研究生,于1945年9月进入伦敦大学药学院学习, 1947年获伦敦大学药学院药学学士学位。此后专攻生药学,并于1950年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获博士学位后,他婉言谢绝了其导师、伦敦大学药学院著名生药学教授范尔朋(Fairbairn J W)先生挽留和英国爱文思药厂的高薪聘请,舍弃了优越的生活和科研条件,以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于1951年1月,毅然由海路经香港返回祖国的怀抱。1951年9月,楼先生受聘于北京大学医学院(1952年独立为“北京医学院”, 2000年又与北京大学合并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简称“北医”)药学系执教。

当今北医生药学研究室,是当年楼先生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老师时(1951-1955年)所在的科室,其前身是1941年北大医学院设立的中药研究所下属的生药学部。当时由著名生药学家和现代本草学家赵燏黄先生担任生药学部主任; 1951年以后由楼先生担任主任并改组为生药学教研室; 1995年以后由蔡少青教授接任教研室主任, 1999年生药学教研室更名为生药学研究室。由生药学部到生药学教研室,乃至生药学研究室,有赵燏黄先生赵老、楼之岑院士楼老为代表做表率,有生药学教授李胜华先生、秦波先生、田珍先生、郑俊华先生以及我辈等后学几代生药人为创造北医生药学科辉煌的业绩而努力奋斗并勇往直前。

1952年,楼先生领导将生药学部改组为生药学教研室,担任教研室主任,并着手编写了我国药学教育中的第一个生药学教学大纲。在教学实践中,他对生药学课程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大力改革, 1955年,编写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富有特色的生药学教科书《生药学》。1965年,主编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生药学》,引领了全国的生药学教学事业的发展。楼老直接指导、培养了屠呦呦等一批优秀学生。学生黄璐琦博士当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学生果德安、蔡少青、屠鹏飞、黄璐琦博士先后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他们四位以及其他三位学生赵中振、杨秀伟、王璇博士均成为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楼先生主张用多种科学方法研究生药(中药),他的科研思想和科研思路的轨迹,引领了中国生药学科的发展历程。他致力于应用现代科学方法,整理研究我国传统医药学遗产,他运用生药的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生药显微鉴定方法及生药理化鉴定方法开展中药研究,探讨中药品种评价和标准化的途径和方法,为生药学科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81年,楼先生与中国药科大学生药学教授徐国钧徐先生共同倡议立项,并领导了在中国中药事业发展史上值得写下浓重一笔的“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项目。楼先生和徐先生在“六五”期间对大黄、贝母等一些品种混乱问题严重的中药材进行探索研究取得很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领导了国家“七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该项目从本草考证与文献综述、药源调查、动(植)物鉴定、性状组织、商品鉴定、化学成分、理化鉴定、药理实验、定量分析、采收加工等10个方面对具有品种混乱问题的中药材进行系统研究。“七五”期间(1986–1990年)和“八五”期间(1991–1995年), 楼先生任北方协作组组长,徐先生任南方协作组组长,全国共有二十多个单位的500余名工作者参与科研协作。南北方协作组一共联合完成了220种(七五期间123种,八五期间97种)具有混乱品种问题的中药材的研究。该国家攻关项目历时10年,在研究方法上和研究内容上开创了中药研究的先河,为我国常用中药材的品种整理、品质评价和开发利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为后来我们开展民族药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七五攻关成果于1992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全国中医药领域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八五攻关成果于1997年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这些科研成果迄今为止一直是我国中药现代化专项研究项目的重要基础。

在楼先生领导下北医生药学教研室先后成为全国首批研究生培养单位(1955年)、全国首批硕士生招生单位(1978年)、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生药学, 1981年)、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生药学, 1981年)、生药学科全国唯一国家重点学科点(1989年)、生药学科全国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1989年)。

北医生药学教研室,在楼院士的带领下获得了上述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并获评生药学国家重点学科(1989年),而且是当时全国唯一的生药学国家重点学科;在蔡少青教授的带领下,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获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分析学重点学科(2009年),而且在全国中医药领域为主的学科评审中当时只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医被评为中药分析学重点学科,并且北医的中药分析学重点学科2019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重点学科。

生药学教研室(研究室)承载着北医生药学科辉煌的历史功绩,肩负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当代重任,因而必须为生药学科的发展乃至我国的中药事业的发展不断地做出新的贡献。

蔡少青教授1995年以来一直负责生药学教研室(研究室),同时也是生药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 2009年以来是中药分析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因而肩负着传承楼院士精神、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 传承楼之岑院士《生药学》教材建设理念,保持北医生药学在全国的影响力

继楼之岑院士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生药学》教材之后,北医生药学教研室的郑俊华教授(1935年9月出生)主编了人卫社《生药学》第3版教材。此后,蔡少青教授承担了人卫社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生药学》教材第4版-第7版的主编工作。该教材使用时间横跨约20年(2003–2021年),被全国药学专业本科生“生药学”课程广泛采用,其中第6版和第7版的总发行量均超过10万册,在全国药学教育领域享有相当的声誉和影响力。为北医生药学科始终保持在全国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做出了贡献。

蔡少青教授主编的《生药学》教材,曾两次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05、2008年),2020年8月又被评为 “北京大学优秀教材”。

(二) 传承楼之岑院士科学精神及科研理念,把生药科研水平推向新高度

1. 继续坚持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的科研方向

(1) 完成楼院士未完成的国家八五攻关科研任务

1991年,楼先生带领蔡少青教授(时年为博士后、讲师)参与了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项目组织工作。当时北方协作组包括了13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50多位工作者,完成了47种中药的混乱品种问题的研究。楼先生担任北方组组长,他力荐蔡少青教授担任副组长。其间,是楼先生的谆谆教导和不断鞭策,使蔡少青教授在学术上获得了显著的提升,同时副组长的工作也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1995年楼先生不幸突然辞世,继续领导“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项目北方协作组推进科研攻关工作的重担就落到了蔡少青教授的身上。

蔡少青教授在全面担起重任之后,在与组长徐国钧院士领导的南方协作组进行密切协调共同推进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南北协作组八五期间共同完成了97种具有混乱品种问题的中药材的研究。八五攻关成果于1997年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之后,蔡少青教授以楼先生为榜样,组织北方协作组成员,把“八五”攻关成果的材料整理成系列专著《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北方编第4册、第5册、第6册,与楼先生把“七五”攻关项目研究成果整理而成的第1册、第2册、第3册一起,组成完整的系列著作。这6册书与徐国钧院士主编的南方协作组的“七五”“八五”攻关成果的南方编第1–4册书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里程碑式标志性成果专著,至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承担中药质量评价国家科研项目,提升中药质量标准

在上述七五和八五攻关研究解决了常用中药材品种混乱问题的基础上,近20年,生药学研究室在蔡少青教授的领导下,进一步开展常用中药材的质量标准提高相关的科研工作,为我国中药材和饮片质量标准的不断提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所研究制定的细辛、玄参、小叶莲等中药质量标准被中国药典采纳。

(3) 开展“民族药”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为民族药现代化研究奠定基础

“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彝药、傣药、壮药、瑶药、苗药等。各个民族药与中药一样,普遍存在着“同名异物”现象。

蔡少青教授与江西中医药大学钟国跃教授联合向国家科技部、国家民委等有关部门提出倡议,经过六年的努力,终于在2019年获得国家科技部同意立项, “民族药品种整理和质量评价研究”的内容被列入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专项”, “藏、蒙、维等民族药资源信息化共享平台构建、品种整理及繁育保护技术研究”项目,获得批准立项资助。北医生药学科的王弘副教授、尚明英副教授等具体参与到项目团队中,负责开展维药的相关研究。

蔡少青教授与钟国跃教授这次共同策划的“民族药品种整理和质量评价研究”项目对于民族药现代化研究而言的意义和作用,我们期待着能够像楼先生和徐国钧先生所领导的“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项目对于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意义和作用那样,具有奠定重要基础的作用,希望可以取得推动我国民族药现代化研究进程的里程碑式的标志性成果。

2. 开展生药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为阐释生药药效原理及进一步提升生药质量控制水平奠定基础

传承楼先生科学精神及科研理念,不断深化生药学科学研究。近年,为了阐释生药的药效物质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生药的质量控制水平,生药学研究室在以往开展生药有效成分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索生药进入体内之后的“命运”,即有多少种成分吸收进入血液了? 产生了多少种代谢产物? 这些吸收入血的原形成分及代谢产物中有哪些是可以发挥药效的?经过研究发现,一种生药口服以后,确实可以有上百种化学成分吸收进入血液,确实发现生药的一种化学成分进入体内以后可以产生上百种代谢产物,而且经确证这些可吸收入血成分及代谢产生的代谢产物中有许多化合物是具有相关活性的,因而可以初步确认这些化合物就是该生药的药效物质(我们称其为“显效形式”)。然而,这些显效形式在体内的浓度都很低,难以发挥药效作用。那么,生药是如何发挥药效的呢?

为了研究和解释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新理论,即中药药效物质的“叠加作用”和“毒性分散效应”理论,该理论指出: 那些在体内的浓度很低的“显效形式”(化合物的有效形式),各自单独虽然难以发挥药效,但是,它们可以作用于相同的靶点而产生“叠加作用”,即它们的浓度可以加和起来共同产生药理作用而发挥药效;药效物质在产生药效的“叠加作用”的同时,由于各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不完全相同,它们可能作用于不同的毒性靶点,因为毒性不会完全叠加,因而产生毒性分散效应。

当前我们生药学研究室正在验证我们自己提出的新理论,期待着近期能有突破性成果的论文发表。

在楼之岑楼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我们可以告慰楼先生在天之灵的是,楼先生当年所领导的生药学科和生药学研究室发展到今天,学科及研究室成员们没有辜负楼先生的栽培,都在努力按先生当年的教导,继续为北医生药学科的发展,为我国生药学科的发展,为祖国中医药学事业的发展做着积极的贡献。

(北京大学药学院  生药学研究室 蔡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