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最敬爱的父亲卢绳先生离开我们整整44年了。44年的岁月淡去了多少珍贵的记忆,但是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册上,人们依然还记得曾经有这样一位建筑师:他参加营造学社,协助梁思成主编《中国建筑史》,参加刘敦桢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编撰工作,他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主持用现代测绘方法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测绘并且应用于教学取得丰硕成果,他在较有影响的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建筑系分别任教,与徐中先生等老一辈建筑人共同创建天津大学建筑系……有杰出的才华和满腔的热情。作为我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的第二代建筑师,父亲视中国建筑为瑰宝,在建筑理论、建筑教育、建筑历史研究等领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尽其所能为挚爱的建筑事业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父亲于1942年国立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毕业之时,就不畏艰辛前往由于战乱而迁往四川李庄的中国营造学社,追随梁思成、刘敦桢诸位先生学习和研究中国建筑。父亲在中国营造学社时期的主要学术活动是协助梁思成编写《中国建筑史》、主持明代建筑旋螺殿、宜宾地区古建筑、前蜀王建墓的测绘发掘,并且于1943年整理相关资料完成《旋螺殿》一文,发表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44年10月第七卷第1期。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应梁思成先生之邀,到北京大学建筑工程系任教。
1952年9月经许德珩先生介绍加入九三学社。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他所在的北京大学建筑系要合并到清华大学。而父亲受梁思成先生举荐,应徐中先生的邀请来到天津大学创建建筑系。父亲调入天大时,天大还没有建立九三的基层组织,父亲都是回北京去过组织生活。后来九三学社天津分社和天津大学支社成立后,父亲曾担任社市委宣传部部长和支社委员。他积极在学校内发展社员,先后介绍建筑系主任徐中、傅厚、杨化光、章又新、程作渭、王学仲等教授入社。父亲去世后,我为他整理遗物时发现有许德珩和劳君展签名的九三工作日记本。
父亲作为建筑教育家,先后在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交通大学等院校为新中国建筑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而对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诞生和学科建设更是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建筑学的研究中,父亲很早就深切地注意到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处理,建筑尺度及空间构成的人性化比起建筑个体的研究更为重要,故而除了注重研究宫殿建筑之外,把研究和测绘的重点放在了意义更加深远的皇家园林建筑群的布局上。20世纪50-60年代,天津大学土建系建筑学专业师生在父亲的主持下用现代测绘方法开展以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围寺庙、北京紫禁城内廷宫苑、沈阳故宫及关外三陵、明十三陵、清东西陵等为代表的大规模古建筑测绘与研究。此举赢得了学术界、建筑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尊重,对于改变人们言园林必称江南的旧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对于北方园林建筑艺术价值的再发现。
1964年夏,父亲率天津大学建筑学专业学生对满族特色鲜明的塞北皇宫沈阳故宫、福陵、昭陵进行了测绘。当时绘制的大量精美详实的测绘图成为 2003 年沈阳故宫及关外三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技术资料,参加验收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们都为精美的文物测绘图纸所震惊,给予了高度评价。著名的建筑理论著作《华夏意匠》中在论及“近代有关中国古典建筑的研究和著述”时,对父亲主持的古建筑测绘实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刘敦帧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等权威著作也引用天津大学建筑系的古建筑测绘图纸作为研究依据。
父亲曾数次受邀参加著书工作,除1942年协助梁思成先生编著《中国建筑史》,1958年参加编撰《中国建筑简史》,1959年还受邀参加由刘敦桢任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编撰工作。1976年4月,父亲已患严重的冠心病,还是满怀热情应邀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的编写工作。他以惊人的毅力支撑着病体,在临终前50天完成了城市建设工程之《宋东京城》和建筑匠师之《喻皓传略》两部分书稿的撰写工作。该书正式出版后,曾荣获中国图书奖和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专家组在应县木塔
1977年8月的一天,天津文管所的一位同志又找他讨论古建筑的修复计划,父亲为自己的建议终于引起重视而感到极其兴奋,因为他一直坚信这些点缀在祖国美丽国土上的建筑群,象装饰在美人身上的钻石和宝玉,标志着祖国的文明。他陶醉在这样的话题中,他想绘制出修复那些崇楼杰阁,飞甍翘檐的新方案。父亲善赋诗,他的大部分篇章不仅赞叹了我国古建筑的典丽辉煌,也记录下他辛勤考察所留下的屐痕。(卢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