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在文圣常先生的关怀、培养和影响下,与先生共事近一个甲子了。
在20世纪60年代第二个年头,我和我大学三个同班同学毕业后,分配到山东海洋学院工作。校方安排我们到海洋水文气象系、先生作为主任的动力海洋学教研室从教。
当时,先生已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那两篇著名的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的经典论文,蜚声中外,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海浪专著《海浪原理》。从而,先生已开始赢得了中国海浪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美誉。
文圣常(右二)在船厂调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先生的成就,对于一个刚刚步入大学作为助教的我来说,在衷心钦佩和仰慕之余,更是倾心学习的一个生动榜样。
大学,归根结底,毕竟要以培养人才为己任。
对于像我们这样一些年轻助教的培养,先生更是极其严肃认真的。先生为我们教研室年轻教师制订了一整套学习进修计划。为了加紧而有效地实行这一计划,先生亲自并邀请教研室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们,在亲临教学第一线为学生主讲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程之外,还由王景明先生、景振华先生,分别为我们年轻教师主讲复变函数论、数理方程;尤其先生准备亲自主讲计算数学和高级英语等基础课程,并于期末像学生一样考试打分而严加考核,好为我们进一步打下牢固的数理基础,真是煞费苦心了!我相信,当时要是先生的这一培养计划能够完整实现的话,我校的物理海洋学的发展,或许会提前10到15年与国际接轨,更早地跻身于世界物理海洋学科学之林,为物理海洋学的学科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师恩浩荡、感人至深!
抚今追昔,先生的这种治学严谨的态度、以身教和言教对年轻人的培养和关怀,难道不是给予学校和我们后辈的最宝贵精神财富和树立的光辉榜样吗!
1978年,改革开放,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科学的春天开始了。
20世纪80年代开始,先生先后创立了物理海洋学博士点;组建了物理海洋研究所及其物理海洋实验室;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先生进一步推进了他的海浪谱和应用研究;出版了第二部经典专著《海浪理论与计算原理》,等等开创性的贡献。
有幸作为先生的助手和亲历者,我仅简介一下“七五”国家科技攻关中先生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大贡献。
1985年,以先生为首,山东海洋学院参加了国家“七五”重大科技攻关,第76项“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的研究”。先生亲自主持并担任其关键课题“海洋环境数值预报产品研制”的组长,且领导和亲自参与海浪专题组的研究工作。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海洋学院首次参加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而海洋环境数值预报产品的研制,在我国更是首次。这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个挑战。
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永远是先生从事科学研究的魂灵。先生根据当时我国计算机运算的能力,扬弃了当时世界上盛行的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而提出了一种我国自主创新的、新型的混合海浪数值模式。该模式与国际上同时代者相比,是一个较精确、又简便,且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海浪数值预报模式。日本著名海洋学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东方思想体系的结晶”。该预报模式已经在国家和地区性海洋预报中心投入业务化应用。结果证明,该模式稳定性好、适用性强、精度高,易于普及推广。这一成果获国家科技攻关奖。
先生对“七五”科技攻关的贡献,也惠及了我们对风暴潮的研究。风暴潮研究像海浪研究一样,归根结底要做出数值预报并实现其业务化。我们早已建立了风暴潮动力-数值预报模型,并做过一些数值模拟和试验,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感谢先生在其主持的课题中,安排了风暴潮数值预报专题,从而使风暴潮研究,在先生给予及时安排的这一平台上,得以最终实现其数值预报及其业务化。也使我们得以追随先生,在国家“七五”科技攻关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继以“八五”“九五”,使之更上层楼。连续15年的科技攻关,使我国的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研究水平可以和世界接轨了。尤其是,在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同时,更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为国家海洋预报事业积累了一批宝贵的财富。
我本人,近一个甲子以来,有幸同先生共事,更是把先生的谦虚谨慎,求真务实,推陈出新,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科学大家之精神,奉为至宝。先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榜样!
(作者冯士筰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