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璋(1896-1966),湖南湘乡人,地理学家,教育家。九三学社创始人。
与毛泽东两度同窗
黄国璋曾和毛泽东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湘乡驻省中学两度同窗。黄国璋的父亲黄抚九,原在上海谋生,目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洋务运动的兴起,深信“师夷之长以制夷”的主张,自小便聘家庭教师教黄国璋学英语。黄国璋受此熏陶,英语成绩一直在同学中名列前茅。在湘乡驻省中学,毛泽东的国文好,每逢国文课,老师常拿毛泽东的文章作示范;而上英语课,外语老师便拿黄国璋做榜样,两人都是同学中的佼佼者。
毕业后黄国璋在雅礼大学附中任教,接触到魏源的《海国图志》及德国学者洪彼得、李特等人的著作,逐步认识到科学技术落后是国家贫弱的重要原因。要报国图强,需先了解自己的国家,必须发展科学技术。黄国璋看到我国地理科学力量十分薄弱,近代以来,领土主权屡遭列强鲸吞和侵害,遂立志改习地理,欲图科技救国。而此时的毛泽东则认为中国的落后完全是由于政治腐败,要强国富民,先须推翻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走上了政治斗争道路。
当黄国璋于1926年毅然赴美求学时,毛泽东正在湖南各地点燃农民运动的星星之火。昔日的同窗好友,因救国主张的差异,踏上了各自的人生之路。
反内战,争民主,呼应中共主张
1944年,日本侵略军在太平洋战场连遭败绩。为了腾出兵力来对付美国对日本本土的进攻,日寇加紧了对我国大西南的军事行动,桂林失陷,川黔吃紧,重庆上空战云密布,日机空袭频繁,国民党内部一片投降气氛,法西斯势力活动猖獗。
坚持抗战到底,这是包括黄国璋在内的全国抗战军民的心声。那时黄国璋随学校迁往重庆,他与许德珩内兄是要好的同学,故常去许寓,两人对灯枯坐,促膝而谈,都表示对时局的极大忧虑。不久潘菽知道了,对黄国璋说,你有这么个好去处,何不告诉我!黄国璋抿嘴一笑,说是闲聊而已,便把潘菽带了去。潘菽去了几回,觉得极是投缘。于是,黄国璋同许德珩、潘菽等人共同发起了民主科学座谈会,经他们的积极争取,发展了在重庆的一大批文教科技界知名人士加入民主科学座谈会。
1945年9月3日,日本签字无条件投降,全国人民一片庆贺之声。民主科学座谈会在重庆开会庆祝。为纪念抗战胜利,会上大家决定把座谈会更名为九三座谈会,继而成立九三学社筹备会,九三学社的治国民主纲领和发展人民科学的方向,吸引了许多优秀科学家参加。1946年5月4日,九三学社在重庆举行成立大会,黄国璋被选为理事。
九三学社追求进步,爱国民主旗帜鲜明,反对独裁和内战。在九三学社成立大会上,黄国璋与卢于道等人发表演说,指出武力不能求得统一,东北和中原的内战必须立即无条件停止,国民党当局应该遵守“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决议,美国不应有援助中国任何党派内战之行为,呼吁马歇尔以公正态度调解国共纠纷,实现中国的民主和平。
1946年9月黄国璋回到北师大,在他任职的北师大和地理学界发展了不少科学家加入九三学社,壮大了九三学社的力量和影响。九三学社在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积极开展了反独裁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运动,多次公开发表声明,谴责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镇压人民的罪行;拥护中共的主张,支持人民革命。此外黄国璋还以个人名义,联络其他知名人士共同发表声明,反对内战,要求和平。
与毛泽东“殊途同归”
1949年6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毛泽东驱车来到北师大。此番,他是专程来看望黄国璋、汤璪真、黎锦熙等九三学社师友的。
毛泽东满面春风,和大家握手寒暄,轮到黄国璋时,毛泽东很高兴,用手围了个大圈,说:“海平兄,我们又见面了。那时我往陕北走,去吃延安的小米饭;你到美国去喝洋墨水。我们这个弯子绕得可大,足足绕地球这么大一圈,又殊途同归了!”
这次会见,是毛泽东和黄国璋两人结束学业之后的第二次见面。1945年,毛泽东偕同周恩来、王若飞去重庆参加历史上著名的重庆谈判,黄国璋曾和各界人土到机场迎接,国民党特务神经高度紧张,戒备森严,竭力阻止重庆人民群众和中共领导人接近,黄国璋只远远地见了这位伟人一面。
黄国璋等人向毛泽东谈到了九三学社的沿革及活动情况,毛泽东听了频频点头。对九三学社为追求民主建国的努力,毛泽东表示了赞赏和感谢。他要求九三学社的朋友们积极参加新政协,继续努力为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贡献。
这次不平凡的会见,黄国璋明白,在新中国领袖和他们的谈笑之间,一个开天辟地的新世纪即将诞生。
(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室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