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九三学社秦皇岛市委参政议政部副部长、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封振国应邀到河北省井陉县测鱼镇石门村考察,独立媒体人、李夜冰美术馆负责人李修品先生引领并介绍本村概况。
井陉县石门传统古村“石门”
石门古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南部太行山区,与山西省平定县七亘村接壤。其历史久远,可追溯到元代元贞年间,即是第四批“国家级传统古村落”。村落依山而建、曲径通幽,房屋建筑以坚石垒砌为主,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古村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其中,“岩栈”古刹、关帝庙、老戏楼等传统建筑犹存。其中李氏祖居、当铺巷宅院等明清古宅院存在,其百年古宅的照壁、砖饰、字匾等尚在,古建筑砌体之丝缝墙面、淌白墙面,与街巷外墙的砌石特色建筑辉映。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坚固、宜居,村落适风水而建,寓言瑞祥。古建筑兼有三晋建筑清雅之风,以砖石为主要材料的古老宅院与山西建筑近似,具有北方太行山区建筑古朴浑厚的宏伟气格。
石门村建筑
石门村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有传说,“石门村原本是一个天然的城池,南北有两座石门,旁边还有一个天然的花园”,这里亦是我国当代著名国画家李夜冰先生(四十年代参加革命工作,离休干部)的故乡。李夜冰,1931年生,从事美术创作70余年,青年时代调中国革命博物馆工作,有幸在董希文、罗工柳、石鲁、程十发、关山月等大师教诲下学习和创作。对油画、版画、年画、工艺美术等各艺术领域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后来专攻中国画,形成自己“兼容并蓄,清新厚重”的画风。他走遍世界五大洲四十多个国家的130座重要城市进行艺术考查和讲学,提出了中国彩墨画的“新六法”,即:“以色代墨见其笔,色墨混用求其韵。线面结合含其骨,疏密得当观其势。有法无法取其度,有笔无笔重其神”受到美术界人士的高度赞誉。以此,出于对李氏古宅的保持和延新,在太行山深处修缮、建立李夜冰美术馆(由石虎先生题字)供游人观瞻。美术馆占地600平方米,由相邻的三座大宅院修缮而成,美术馆以“修旧如旧”的理念,保持古宅原有的岁月意蕴,其将以长年陈设李老的部分作品原件和文献资料,以供游者观览和学习,以此,勉励后进。这本质上是乡绅文化的时代继续,是文化的归乡,是精神的感召和启示。
李夜冰美术馆庭院
李夜冰先生画作《红色的记忆》,2011年作
考察村落期间,李修品引荐拜访民间艺人李万仓老先生,他是民间剧目“二鬼抱跌”的传承人。该剧目意喻驱恶辟邪,以昭祥瑞,是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的演艺项目。民间艺术传承口口相传、手手相教,此剧目以左近闻名。李老虽为七旬的老人,但其精神矍铄、招式精绝、艺道求真,令人称赞。此外村上还有石门拉花、踩高跷、跑旱船、跑龙灯等多类民间艺术活动,荆编、拧蒲墩、制香等濒临消逝的民间手艺。以此,内容丰富的文化传承,正是传统古村内在和意韵。
李万仓老先生表演“二鬼抱跌”
拜访老艺人李万仓
石门村是红色文化的山村,是1937年创建的“晋冀鲁豫边区”抗日老根据地之一。经井陉传统村落——石门村资料记述:抗日战争史上,在这里发生的最著名的战役是1937年10月下旬由陈再道副旅长领导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一团取得胜利的石门阻击战和继而由旅长陈赓亲自领导部队取得胜利的石门矾伏击战。这既是利用太行山天然屏障、绝壁天险,赢得的著名战役,即以少胜多的战役。石门阻击战是七亘之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军事意义影响深远,是国共合作起初,抗日军民共赴国难,团结御侮的英雄壮举,其“重迭待伏”重要的军事战术,即“上兵伐谋”的实例。七亘大捷纪念馆史料记述:刘伯承以“兵机贵密”“兵以诈立”的战略思想,以第一次“隐秘设伏”和第二次“重叠待伏”,取得了七亘大捷,沉重的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牵制了敌人向山西太原的进攻,同时支持了国民党军队的正面作战,极大地鼓舞了当地民众的抗日信心和决心。1941年陈毅写诗称赞刘伯承“论兵新孙吴,守土古韩范”。以此,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为后世所称颂。
石门阻击战旧址
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文化需要载体,需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的传统乡土文化,赋予传统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乡村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传统习俗、红色文化等,即是对于古老农耕文明的秉承和开拓,乡村的自然景观、节日民俗、民间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守护,亦是仅存“乡愁记忆”的意涵和内在。保护古村落,应遵循乡村发展的自然规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亦应与时俱进,为创建和谐、美好的新农村,为美丽乡村建设而协力并进。
石门村全景
古村落民居
封振国与李修品在石门村考察
(九三学社秦皇岛市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支社 封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