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7时28分,随着金色巨焰的腾起,风云三号E星搭乘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全球首颗民用晨昏轨道气象卫星,它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数值天气预报精度和天气预报准确率,丰富我国气象卫星业务观测体系。
伴随着运载火箭的升空,关于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历史片段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中国气象工作者的自豪、骄傲从我的心底升腾。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波澜壮阔、荡气回肠。1945年3月,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支气象训练队在延安清凉山成立。以石板为桌、以锅灰制墨,学员们在窑洞中学习掌握了通信技术与观测知识。同年9月,延安凤凰山下,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气象台——延安气象台成立了。清华大学气象学系毕业的张乃召任台长,邹竞蒙、毛雪华、陈涌珉、周鲁女、曾宪波等一批朝气蓬勃、有文化、有前途的干部从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被抽调而来。毛主席非常重视新开创的气象事业,他把自己收藏的一本《自然地理》赠送给工作人员,成了一本珍贵的“教材”。
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人民政府在百废待兴的繁忙国事中,将筹建气象工作列入重要议程,并于1949年12月8日批准成立了中国气象局的前身——中央军委气象局,标志着新中国气象事业从此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中央军委气象局成立时,全国仅有101个气象台站,经过气象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到1960年时全国的气象台站已经达到了3240个,为今后的气象观测站网打下坚实基础。
1972年2月25日,世界气象组织以通信投票方式通过决议,恢复了我国在该组织的合法席位。这个重大胜利,是我们经过艰苦的外交斗争后取得的。中国气象事业从此走向世界舞台。2017年5月,中国气象局被世界气象组织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并于次年正式授牌。我国气象业务服务整体水平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在世界气象舞台上的显示度、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贡献率日益提升。
我是在1982年参加工作当上天气预报员的。在当时,气象台虽然算得上是科研单位,但是我们的工作手段大都是手工操作。做天气预报的流程是:报务员从国家气象中心接收报文,填图员翻译报文并填写天气符号到图纸后交给预报员,预报员要抓紧时间参考天气图上填写的信息,根据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图上画出的温度、气压等各种等值线进行分析,并最终作出预报。最辛苦的就是报务员和填图员,他们每天都必须起得很早。我记得,为了对比前后天气图上系统的移动变化,我们的绘图桌是那种下面有日光灯上面铺着玻璃板的桌子。南方的冬天非常冷,玻璃板面更是冰凉冻手,所以在绘图桌下安装了电炉丝对玻璃进行加热。为照顾我们,细心的填图员总是提前帮我们打开电炉丝加热。
当时从收集电报到制作天气图,这个过程需要好几个小时,而这些信息又是差不多6个小时甚至于12个小时以前的信息,以此来做未来24、48、72小时的预报,产生误差的可能性会明显加大。如今,气象工作的观测、资料采集等都实现了自动化,天气图的绘制和分析更是实现了无纸化,几分钟的时间一张图就能制作出来,预报员看到的信息是几分钟以前最新的天气信息,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对信息进行分析预报,效率和精准度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回顾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在党中央高度重视、深情关怀下的成长史。“气象部门要把天气常常告诉老百姓”,这是毛主席1953年作出的指示,确立了气象为老百姓服务的根本宗旨,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气象工作者砥砺前行的初心。邓小平同志曾先后到黄山气象站和长白山天池气象站视察慰问,提出了“气象工作对工农业生产很重要,气象工作者要努力”的殷殷嘱托。江泽民同志考察中国气象局时指出,气象事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胡锦涛同志要求,要依靠先进科学技术手段,提高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搞好各项气象服务。
2019年,在庆祝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气象工作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也指明了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任务。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
听到这些话时我深有感触。20世纪80年代,正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领导下,气象部门开始进行现代化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气象工作者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十三五”时期,气象部门在“厚积”的基础上发力,我国观测站网建设取得历史性进步,全国气象监测能力稳步提升,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以智能网格预报为基础的全国气象预报业务格局构建基本完成,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87.3%。截至去年11月份,我国近4万个乡镇实现了自动气象站全覆盖,自动气象站总数达到68762个,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仅有101个气象台站对比,增长了600多倍……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充分利用北斗卫星、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进步,为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加快发展观测精、预报细、服务好的现代化气象事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