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阳春四月里的特殊战斗

九三学社宝山区委第五支社在行动


上海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四月再度打响。按要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北部院区(简称北部院区)改建转换为新冠救治定点医院,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各类危重症患者提供医疗救治服务。在院领导统一部署下,上海市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宝山区委原主委方玉明负责一病区(急诊科)抗疫救治工作,社区委第五支社多位医护人员包关水、史海霞、唐宇宏、樊啸、王蓉、张苏宁等也在第一时间积极报名,毫不犹豫地加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上海疫情暴发之初,由于人员紧张,北部院区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包关水就曾一个人担负起北部院区神经内科整个病区的工作。

4月,北部院区定为新冠救治定点医院,按规定,超过50岁原则上不进舱工作,但包关水没有因为超龄而有半点犹豫,也没有考虑第一批进去会遇到什么困难,立马报名要求第一批带队进舱。逆行入舱后,突增的工作强度、猝不及防的工作量,以及措手不及的突发情况,对他的体力和专业能力都是极大考验。他尽力克服特殊工作条件和工作方式带来的各种不便,努力做到对每一位患者负责。

包关水所在的第十一病区承担了一大批年龄大、病情重的患者。经过团队不懈努力,目前大多数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没有一例转为重症。他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让疫情逐渐缓解,让工作和生活恢复到正常状态。

北部院区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史海霞也毫不犹豫,第一时间报名加入一线医疗救治工作。

史海霞被编入第十二病区(老年科),和其余5位医生一起轮班作战。他们每天要提前一个半小时出发到达医院,更换防护服后进入病区。每天舱内工作时间6小时,加上往返和穿脱防护服,工作时间经常超过10小时。

老年科患者基础病较多,80岁以上患者占2/3以上,且大多生活不能自理。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中,又没有护工等人员协助,患者所有事务全部由医护人员完成。

除了常规治疗外,史海霞生还积极承担患者中医药治疗工作,同时鼓励患者,帮他们树立信心,对危重患者,还要时刻关注他们的生命体征。面对舱内的特殊情况和繁重的工作量,她表示要和全体老年科医护人员一起,共同守护患者生命安全。

北部院区血液内科主治医师唐宇宏一得知九院北部院区整体改建转换为新冠救治定点医院后,就立即报名,匆匆安顿好家中老人和孩子后,于4月18日晚进入隔离病区开展医疗工作。短短1小时内就接诊数十位危重患者,其中80岁以上高龄且合并肿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和多脏器功能减退的患者占了近2/3。直到19日晚8点近24小时内,他所负责的病房患者几乎达到满员,而他几乎没有停歇,隔离服内衣服已被汗水湿透。他和同事一起,克服病房千头万绪的“开荒”工作,使得危重患者都及时得到了有效救治和处置。

目前,他负责的病房各项工作已逐渐进入轨道,收治流程通畅,患者能及时获得有效的治疗,受到肯定和一致好评。疫情无情人有情,他坚信一定能够战胜疫情,迎来真正的春天!

4月,作为普外科骨干的主治医师樊啸也在第一时间报名入舱。18日凌晨2点结束医院闭环管理及转运病人工作后,他接到通知当天下午3点参加培训并准备入舱工作。

时间紧、任务重!他20分钟简单收拾好行囊,便踏上征程。舱内,普遍年龄80岁以上且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治疗难度也非常大,但他和同事们不畏艰险、排除万难,积极救治。有患者行动不便,洗澡时磕破了头皮,他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及时检查,并进行清创缝合,充分发挥了外科医生的优势。

过去的一个多月里,除了参与新冠救治定点医院一线抗疫工作外,社区委第五支社的社员们还积极参加各条战线的抗疫工作,充分展现了九三学社社员的精神面貌。

如淞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乔红梅就一直奋战在基层,参与隔离点的采样保障、疫苗接种保障等工作。3月以来,她还积极报名入驻隔离酒店,从测温、采样、消杀,到解除隔离,毫不懈怠。社员范宜峰积极加入所在小区志愿者服务队,经常穿插于小区的核酸、抗原检测、生活服务保障、抗疫宣传等工作,为封控小区的抗疫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五支社社员们还积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撰写社情民意信息报送,区政协委员、支社主委黄明哲撰写的《关于浦东及上海解封后下一步有关筛查等管理工作的建议》等3篇信息,区政协委员、社区委委员王蓉撰写的《关于疫情下居家隔离人员心理健康疏导的建议》以及社员张士青撰写的社情民意信息都被区政协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