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们听到最动听的两个字,叫“回归”;我们突然热爱的一种交通状态,叫“堵车”;我们迫不及待要上街去体验的,是嘎闹忙……
今天,九三学社闵行区委副主委、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副院长刘军也是人群中倍感快乐的一员。他回忆起两个多月抗疫工作的点点滴滴,十分动情。不可想象的困难、前所未有的挑战、感人至深的故事,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好好纪念……
刘军回忆说,本轮疫情暴发以来,他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直到今天,那些场景还历历在目……
疫情暴发之后,第一个阶段主要的工作就是到各处“采样”。谈起当时的情景,刘军说:“那时候抗疫工作刚开始,有一次两三百人集中在一个园区,准备出发分头去做核酸采样,这样的场景让人很是触动,当时很多医生下班都没有休息就直接来到了这里……”
从四月初期开始,刘军的抗疫工作进入第二个阶段:他接到了闵行区政府建立疫情防控救治小组的工作安排。更多的挑战迎面而来。
“首要问题就是当病人急剧增加时,如何快速收治?我们根据形势,建立了三家定点医疗机构。”其中有一家定点医院的建立过程是刘军独立完成的,“闵行北部的这家定点医院,是我带着团队在两天时间内建成的。同事们还一直在里面工作,收治阳性病人。”刘军介绍说。“另一个难题,就是怎么转移?转移哪些重症病人?病人治疗的需求是非常多的,尤其在初期。患新冠肺炎的同时还兼有其他很多疾病,事实上是特别困难的,我们尽可能想办法让他们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
有一个病例的救治过程,让刘军印象深刻。“有一位老人,80多岁,突发急性心梗,我们立即启动了闵行区内的专家会诊。专家一直认为心肌梗塞诊断明确,安装支架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当时我们周边都不具备手术的条件,时间不等人,我绞尽脑汁,找到了只见过一面的华山医院北院(定点医院)朱会耕副院长(九三学社社员),又在他的牵线搭桥下,联系上了未曾谋面的华山医院北院钦秀仑副院长。在我再三请求下,他说:让病人转过来吧。”
那天晚上九点半,刘军收到了一条华山北院同事发来的短消息——“手术成功”。“这位老人我也不认识,但是能救下老人一条命,我非常开心。”
在转运救治的过程中,刘军和他的同事发现闵行区有部分医院,对老年阳性患者开展综合救治的能力和条件不足。“那时开始,我们就一起建立了一个上海市级专家会诊的平台,跟老年医学中心的四位教授建立了固定的对接关系。每天把老年患者的情况在线上进行会诊,后来情况逐渐好转。很多病人使用了会诊后所确定的治疗方案,很快就缓解了症状。”
这个平台的建立,对刘军来说意味着工作进入到第三个阶段,疫情防控总态势逐渐向好,定点医院的人数在逐渐减少,治疗等工作也渐入常规,如何做好后续治疗,以及怎样实现在疫情过后转向正常医疗工作状态,都有待刘军和他的同事们去努力和奋斗。刘军说,一切的初心就是为了治病救人,这是一名医护人员应尽的职责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