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担当科学传播责任,着力打造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科普讲坛品牌


2022年逐渐进入收官阶段,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科普讲坛克服疫情不利影响,继续适时赴相关中小学开展巡讲,努力为今年的科普工作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11月15日下午,社市委科普讲坛应邀来到东港小学,由九三学社社员、高级工程师方圆偕同事赵智泉为四年级学生代表带来两场题为《中国航天发展史》和《卫星结构与AIT 》的航天科普讲座。方圆以《中国航天发展史》为主题,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详实的事例,围绕火箭的起源、构成、分类及多个“首次”卫星发射等方面内容,讲述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向强的发展历程。赵智泉则围绕卫星的分类与作用、卫星的材料与选择、卫星结构与设计和航天的奋斗历程进行了授课。

17日下午,社市委科普工委委员、复旦大学副教授徐建军为浦东外国语学校高一年级的同学们揭秘了一种神秘的天体——黑洞。徐建军说,“黑洞”是大质量恒星演化的最终产物,早在18世纪就有多名科学家提出了相关预言,但直到1969年才由美国物理学家Wheeler正式提出。在讲座过程中,徐建军围绕黑洞的质量、探测等多个问题开展了深入的探讨。

18日,社市委科普讲坛又走进洋泾菊园实验学校科技节,邀请社市委科普工委委员、中科院上海昆虫博物馆馆长殷海生为同学们带来一场题为《密林寻踪——竹节虫》的科普讲座。殷海生介绍说,竹节虫属有翅亚纲下的直翅总目,因身体修长形似竹节而得名。竹节虫自我保护方式主要有拟态、摆动和警告等三种。它还有一种特殊本领就是断肢再造,在竹节虫的若虫阶段,经常会因为逃避敌害而缺胳膊断腿,但还能逐渐长出附肢。殷海生的报告内容丰富且生动,深深地吸引住了同学们!

11月21日和25日,社市委科普讲坛分别走进东方小学和民办宏文实验学校。在东方小学,社市委科普工委委员、上海中医文献馆副主任医师石云以《摸一摸天上的星星》为题,从6500万年前灭绝恐龙的那场流星撞地球事件谈起,阐述了多次流星事件以及陨石的来源,并带领同学们近距离触摸特殊的“陨石玻璃”——雷公墨。石云介绍说,雷公墨是一种“天外来客”中药,是地外物体(彗星)撞击地球期间,地球表面高硅岩石熔融的产物,具有镇惊安神、收涩止泻的神奇功效。

社员、上海海洋大学讲师孙晓琳为民办宏文学校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则《温度的故事》。她首先抛出了一系列关于温度的问题:水会在什么温度下结冰、什么温度下沸腾?世界上最热的地方有多热、最冷的地方有多冷?……最后引出一个问题:什么是温度?接着孙晓琳解释说,温度就是物体分子运动平均动能的宏观表现,她围绕温度的测量、上下限及其与物质存在形态的关系等展开探讨,将同学们的思考逐渐引向深入。

据悉,社上海市委今年联合创建了“海上科普讲坛”云直播平台,每周举办线上报告会,同时继续开展社市委科普讲坛校园(基层)巡讲活动,定期推送“九三”科普微讲坛,并以“这个六一(暑假),跟着科学家一起‘云’赏身边的大自然”“科普迎盛会”等多个线上科普专题适时传播科学知识,全年共举办60余场(次)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累计覆盖受众逾百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