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樊春海:让孩子们葆有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兴趣


 少年强则科技强,科技强则中国强。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科技后备人才,是不断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基础。

上海两会期间,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就“青少年科普该如何进行,才能让更多青少年走上科技创新之路”专访上海目前最年轻、唯一一名70后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委员樊春海。

和樊委员接上头非常不容易,因为工作太忙,很多时候他会处于“失联”的状态。尽管科研工作很忙,但这位70后青年院士依然会抽空,给中小学生讲讲科学界的那些事。

“你们知道纳米机器人吗?现在我们在市面上看到的机器人都是大个子,但纳米机器人可能比头发丝还要细。理论上它是可以存在的,如果研发成功的话,未来它能做的事太多了。”尽管研究的方向比较高大上,但樊春海的这番开场白经常会引发孩子们对科学浓浓的兴趣。

在公众眼里科学家是很神秘的,可是樊院士却将自己比作“坐冷板凳的”,可能一坐就是几十年。“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核酸检测技术,基本上是50年前的技术。从科学到产品需要经历这样一个流程:科学——技术——产品。科学就是要打破现有认知的天花板,从理论上证明一些前沿的研究是可行的。虽说大部分科学是‘没用’的,但不研究怎么知道是否有用?所以,科学家要耐得住寂寞。”

对于科学家、院士到校园做科普,樊院士认为,这就好比李宁到社区宣传全民健身,主要是起到引领的示范作用。就像在国外,不少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会从事科学教育一样。其目的不是“做”,而是“示范”。

在他看来,科普工作更多是一种传承,无论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还是推动国家的科技发展,都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眼下,把这颗科学的种子播撒到孩子们的心灵上,不仅能让他们葆有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兴趣,更能让这座城市形成一种遵从科学、尊重科学的氛围,这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未来之光。

身为社市委科普委员会主任,樊春海认为,我国的科学研究和国外差距没那么大,但在科普上的差距是巨大的。“科学教育要发展,不能只讲情怀,还是需要市场化。我们要向别人学习现成的经验。在国外,若有作家写一本畅销科普读物就会很受欢迎。就拿霍金来说,一本《时间简史》让他闻名遐迩,这样反过来也会促使更多人愿意做科普。”

“上海市科委是全国唯一设科普处的科技部门。足见上海对科学教育的重视。上海的科学教育有坚实的基础,现在的小朋友和我们小时候不同,眼界开阔,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元。一些科普网站比如果壳网、中科院物理所,上面的内容很生动,很容易引发人阅读的兴趣。”樊春海表示。(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