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按照‘高端、数字、融合、集群、品牌’的产业发展方针,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1月24日上午开幕的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龚正市长《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段话,令列席听会的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委员吴乾渝备受鼓舞。
今年上海两会期间,吴乾渝提交了一份题为《关于大力推进上海智能康复机器人制造产业发展的建议》,着眼点正是“人工智能”领域更为细分的智能康复机器人制造产业。她在接受东方网记者采访时坦言,上海目前工业机器人发展比较充分,但智能康复机器人还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传感器等核心技术,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吴乾渝在调研中发现,相较于国外蓬勃发展的智能康复机器人产业,国内高端的智能康复机器人绝大多数由国外进口,而高昂的设备价格制约了先进设备的引进与使用,严重影响到国内现代化康复医学的发展。
“我们要瞄准国际最顶级的智能康复机器人产业和核心技术,可以引进,也可以研发,这样研究院、大学、培训中心、生产中心、服务应用一条龙就形成了,等于带动起整个产业链。” 吴乾渝表示,这也很符合今天上午龚正市长《工作报告》提到的六大重点产业高端装备的定位。
在她看来,智能康复机器人研发与7制造前景广阔,市场规模预计可达到千亿级,而其他省市也“虎视眈眈”。“我们希望通过落地上海,实现国产化、量产化与规模化,大幅度减少制造成本,从而大幅度降低产品价格,推动智能康复机器人在康复医疗中的广泛应用,带动上海智能康复医疗产业对接国际,引领全国,返销国际,打响‘上海制造’品牌。”
为此,吴乾渝在提案中建议,将智能康复机器人制造产业纳入上海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布局,在浦东、闵行、临港等制造产业集聚高地,加紧布局与发展高水平的智能康复机器人制造产业;同时,对标国际先进技术,率先引入国际最顶尖的康复医疗器械研发与生产制造资源,打造“专、精、特、新”的智能康复医疗产业标杆;此外,打造“产、学、研”一体,围绕“高智能康复医疗企业研发与生产”,延伸“高水平康复医疗机构布局与建设”,“高素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充分发挥产业溢出效应,全方位助力上海经济社会发展。
“可以由政府主导,设立智能康复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或充分发挥现有产业扶持基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并在审批、准入、土地、税收、公用支出、人才落户等方面给予绿色通道与优惠政策,丰润产业发展土壤。”吴乾渝信心满满地表示,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近年来康复医学得到政府、社会各界日益重视,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康复医疗中心建设相关标准,上海市2021年市政府实事项目将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纳入,康复医学将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些都是智能康复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大利好。(东方网 黄丽春、王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