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下午,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举行专题审议,围绕打造浦东改革开放新高地、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品质、推进“五个新城”建设、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等专题,代表们踊跃发言,积极献策。
代表中的5位九三学社社员也作了精彩发言,他们关注浦东科创、江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5个新城建设的产业布局+政策设计+规划、提升公共卫生水平和能级、建立传染病生物抗体药物应急体系……
打造浦东改革开放新高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王志敏
我想谈谈比较熟悉的浦东科创。浦东要“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就需要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做强创新引擎,需要完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并大胆构想未来。在下一步机制体制改革过程中既要做好增量,也要重点关注和进一步服务好那些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发机构,比如张江实验室、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和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等,要擦亮这些名片。
下面我想简单汇报4点建议和一个大胆构想。
1、完善浦东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库建设。浦东要做强创新引擎,应该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打好金字塔基座。加强激励保障和合作奖励等制度措施。打造开放、互动、高效的专业人才信息平台。比如进一步推进区委“2553”工程和深化硬核产业智库“智心汇”建设,让其成为浦东人才的闪亮名片。
2、提升研发投入力度。浦东希望让“科学研究—技术发现—产品研发—高企发展”的完整创新链条更加健全,就需要继续提升研发投入力度。建议新区进一步统筹财政科技投入,提升财政科技支持力度。
3、引资本,强服务,营造国际一流生态环境,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浦东“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园区”全链条的孵化生态已经成型。应该看到营商环境的系统竞争力,不是政策工具的简单叠加和集成,而是围绕关键节点、关键需求,形成系统合力。以生物医药为例,在企业完成概念验证、完成临床一期、上市前后、产品上市初期等关键节点,通过政策工具、空间工具、土地工具、投资工具、贷款工具等体制内资源接力合力,并与资本、平台等体制外核心资源形成合力,下一步应该争取国家政策和制度突破,进而形成生物医药产业全生命周期、一站式的运营支持。
4、浦东从总体上在谋划建设世界级的科创空间,以张江为核心功能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建成大科学设施4个,在建大科学设施6个,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功能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初步成型。后续应继续加大对大科学设施的前瞻性规划和投入。这是浦东科创的核武器。
最后我有一个大胆的构想,新兴与交叉学科是颠覆性技术突破的新增长点,而浦东应该在学科交叉推动创新中成为领头。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落地浦东做了很好尝试,未来浦东可以建立更有活力的X-研究院。X-研究院可以建立向地方一把手直报机制,根据技术链、产业创新链,依托政府、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通过区块链固定首创,让每个参与者都主动贡献智慧,建立长效奖励机制和造富效应,让X-研究院成为浦东创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生态位。同时在建设初期就建立系统的考核机制,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协调好发展和安全,保障数据安全,避免“圆形监狱”效应。
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品质,持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张娣芳
“十四五”规划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有“五个新城”及南北转型等许多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建议: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江南文化的保护性开发和传承。江南文化生根于上海郊区,在规划和建设的过程当中,应注意对历史风貌区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
推进“五个新城”建设,优化市域空间新格局
许丽萍
上海把“五个新城”建成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是重大战略的调整,要实现上海“十四五”规划对新城建设的远景目标、功能定位,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我从“产业布局+政策设计+规划”维度谈几点思考。
第一,在上海“十四五”规划中对“五个新城”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描述的详细程度不一。建议用好智库,加强研判。新城发力首先是顶层设计、功能定位,要体现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达性,防止“翻烧饼”。要系统分析原来“卫星城”设计及推行中遇到的问题,深度剖析长三角一些中等城市发展快的原因,在新发展定位和格局中找准方向。
第二,关于支持政策方面,建议支持高标准建设公共配套,彰显城市温度、提升城市活力;作为造血机制,支持土地出让金返还;对独立城市审批权限下放,新格局中要解决好长三角一盘棋、全市一盘棋与新城独立运行机制的协同问题,各级权力清单要明晰审批权下放,对上对下都是考验,对市政府和专业部门而言,要少管多服务;对独立新城,原来主要是执行者,现在变成决策者+执行者,是很大的挑战;人口导入政策方面,既要有短期刺激政策,也要有中长期政策设计和“不为我属、但为我用”的柔性人才政策。
第三,新城规划要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倾听民意,政府出台相关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要听代表和委员的意见。同时按照“立体城市”全新理念进行城市规划,坚持地上与地下协同开发;把“数字转型”的新理念融入新一轮规划,以体现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提升商务区、重点产业区的开发密度,要与高品质生态城协同好,包括尝试建设“碳中和”的社区示范点。鉴于新城不是一张白纸,新城功能塑造要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新城建设就是塑造新功能、激发新活力、打造高品质。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推动健康上海建设
钱菊英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让我们愈发认识到加强公共卫生对整个国家的重要性。2020年4月8日,上海介绍了新阶段公共卫生建设的主要任务和主要举措,公共卫生建设20条举措的落实,一定会让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的公共卫生水平和能级进一步提升,让上海成为人民放心的安全城市。
在措施落实过程中,我建议:
一是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储备,应从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科建设开始做起,并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让这些专业人才能够留在包括疾控中心等守护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的部门。
二是建设传染病检测哨点。我们现在非常重视发热门诊,建议也要重视消化道传染病等疾病;要加强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培训和督导,不能遗忘郊区。民营和郊区的医疗卫生水平相对较弱,可能成为监测网络中的盲点。这次国内其他地方的疫情反复,让我们发现农村地区对疫情传播的影响很大,很有教训。
三是加强科学研究能力的建设,包括新的病原体筛查鉴别。在这次疫情中可以看到,只有把病毒鉴别清楚了,人们才能进行检测。这次新冠肺炎病毒的鉴定过程中,包括本市科学家们在内所做的基础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是加强新药包括疫苗的研发和生产能力的建设。上海有非常好的基础,未来的工作当中,我看到市政府已经把生物医药列为非常重要的产业,国家器械和药物审批长三角分中心也已经落户上海。从这次全球新冠肺炎疫苗研发过程和市场来看,只有具备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才能掌握主动权。
最后一点,现在很重视公共卫生中的一些传染病,但是除了急性传染病,也要注意慢病防治能力的建设。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肿瘤等等,也是严重影响老百姓健康的主要疾病,而且这些疾病很多都是可以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降低发病率的。这些预防措施也应该成为城市公共卫生系统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周 瑜
如何从硬件上保障我们的公共卫生体系,我的建议是建立传染病生物抗体药物应急体系。
为什么提这个建议?因为生物领域是高端制造行业,而我们现有的关键核心设备和易耗品基本都是进口的。考虑到今后因疫情可能导致的停摆或者其他因素造成的更大风险,我们必须建立起一个生物抗体药物应急体系。这关系到我们上海的安全。
举例来说,我们可以从现在起打造一条全国产化的疫苗生产攻关项目,并给予其足够的时间来调试运行和验证。应集合所有资源,形成“产学研医检”倒逼。目前,生物制药领域往往重科研,却轻视应用领域的产业化创新。但是生物制药的发展必须是倒逼的,譬如联影医疗器械的厚积薄发,科学家的产出必然在中后期。我们要集合所有这些复合型工程的人才,它的难度不亚于大飞机制造,同时也会推动我们基础材料工业的进步。我在报告中的主要任务里,未看到生物制药领域被提起。我们不妨从问题导向、结果导向、需求导向直奔要害,奋起直追。这也是我们的民族使命。(九三学社上海市委 九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