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在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上下功夫,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加快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展望“十四五”,上海如何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此次上海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认为,上海应瞄准三大先导产业,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强基础研究,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打造创新策源的“上海高地”。
更好发挥科创中心的创新策源功能,除了要有“往前冲”的速度外,更要有“往下钻”的精神,特别是在中国较为薄弱的基础研究领域,亟需补齐短板弱项。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界别召集人、社市委原副主委黄勇平关注基础研究领域多年,他认为,基础研究就像“百年老店”,一直需要增加新内容,直到出现“质的飞跃”。为了解决“卡脖子”难题,科研工作者要敢于“坐冷板凳”,在坚持中完成科技创新,但后续的支持也必须跟上,“现在很多科研任务都是项目制,有时间节点,并不利于基础研究”。
今年上海两会上,黄勇平会递交一份推动基础研究发展的提案,建议建立“上海实验室”,为一批从事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协同交流的平台,保障基础研究发展。“解决基础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才能让他们持续输出创造力。”黄勇平建议,一方面需要科研院所、相关部门为基础研究提供稳定的支持,以解决科研人员“大部分时间都在申请资金”的难题;而另一方面,可以改变考核评估标准,让基础研究人员不再为“头衔”“名称”所困,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
上海拥有丰富的院所资源,居于国内前列,为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和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张全认为,应进一步激发主体活力,针对科学家、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围绕稳定资助、自由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等方面,尽最大可能破除制约基础研究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力争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技术群体突破。(摘自文汇报 徐晶卉、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