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破除了‘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接下来要立什么?作为科技界委员,我们感到很迷茫。”1月29日,四川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西南石油大学委员会主委、西南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主任秦启荣在政协小组会上犀利发问。
迷茫来自对现实问题的思考。2020年2月,为解决科研院所特别是高校专利存在的“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实施”问题,以及“破除论文‘SCI至上’,教育部、科技部连发两文,明确要求科技评价、人才评价要破“五唯”。
但是,破旧之后,就需立新,怎么立?秦启荣呼吁,科技创新需要新的“指挥棒”,要尽快建立新的科技评价制度!
优化科技评价指标是关键。他建议,修改并完善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分类评价体系;将科技创新实效,即科技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作为重要指标,纳入科技评价体系,同时也纳入对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的考评指标。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取得实效,服务于经济社会”,秦启荣说。尽管2020年教育部将专利转化纳入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但是力度还不够。
一方面要量化、可核查,进一步提高权重。另一方面,仅是影响学科评估,力度还不够,还需要将科技创新实效纳入政府对科研单位的考核。“这样一来,形成新的指挥棒,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分解指标之后,自然会将其纳入对科研人员的考核。”
他建议四川抢抓机遇,在全国率先试点,探索建立以科技创新实效、成果转化为目标的新科技评价制度与相应的人才评价制度。
除了“破五唯”,科技立项的这根“指挥棒”也要用好。“现在一些科研项目甚至基金项目,最后目标就是要求你交论文”,秦启荣说,从科技立项开始,就应该回归到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
在他今年的3个提案中,还有一个与科技成果转化有关。他说,四川是科技大省,专利授权量、论文数量、科技获奖等指标都位居西部前列。但四川还不是科技强省,很多科技成果压箱底,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够。
近年来,通过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四川已率先迈出了第一步,先确权、后转化,化解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不愿转的问题。通过争取上位法的修改,逐步破解不敢转的桎梏。
但要跨越这条鸿沟,除了科技成果“敢不敢转”“能不能转”外,还有“会不会转”的问题。他说,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大多为实验室成果,需经成熟化、工程化试验,才能市场化转化。前期的全创改期间,我省45家试点单位只有60多项成果得到转化,其他众多科技成果因成熟度不高、风险大,找不到投资中试,改革进入了“无成果可转”的局面。
一些科技成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当时领先的技术成果如不及时中试转化,很可能失去进入市场发展的机会。但中试研发周期长、风险大,社会资本一般不愿介入;大多数高校及科研院所又没有相应的责任和资金来投入中试。因此,秦启荣认为,设立中试研发基金(天使前投资平台),建立跨高校联合中试研发机构,面向所有高校遴选项目进行中试研发,成为加速成果转化的最佳选项。
他建议,政府在科技资金中设立科技成果中试专项基金,支持跨高校中试平台开展中试研发,把成功项目落地当地政府辖区作为回报。政府科技资金承担主要的中试研发风险,对中试研发专项资金实行差别化考核,不做增值保值要求。
同时,鼓励高校成果完成人、转化人、社会投资人跟投中试研发项目。项目成功以后,政府中试资金以成本价退出,优先转让给跟投中试项目的成果完成人、转化人、社会投资人。
采访的最后,秦启荣感慨,“年轻的时候也是拼命搞科研、发论文。现在回头看,一些成果对经济、社会有多大实际价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