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助力农民增收,展现九三风采


5月20日,在中共邢台市委召开的市委书记与政协委员“面对面”协商座谈会上,省政协常委、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邢台市委主委刘贞哲及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范好信、武玉臣做交流发言。

围绕“聚力千斤粮、万元钱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主题,刘贞哲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撰写的《发展冷链物流,助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分析了我市冷链物流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措施。《加快现代农业服务平台与规模经营融合,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以中化MAP现代农业服务平台为例,深入剖析了近年来我市新型规模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快现代农业服务平台与规模经营融合的建议。他的发言引起了与会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会上,范好信和武玉臣分别做了《发挥灌区示范作用,推进“千斤粮、万元钱”目标实现》《加强酸枣品牌管理,提高邢枣仁知名度》的口头发言和书面发言。(王莉萍)

会议发言摘登如下:

发展冷链物流  助力农民增收

刘贞哲

近年来,邢台市不断构建全链条、标准化、高效率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为我市提出的农业增收计划提供有力支撑。

一、基本情况

邢台市现有省市批准的物流园区21个,其中3个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2个市级物流产业聚集区;1226家物流企业,其中冷链物流企业21家,现有普通常温库、冷藏库142个,仓储面积12.5万平方米,冷藏车辆276辆。农产品国际进出口物流企业主要有2家,分别为河北季澳食品有限公司和任县华雷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年出口量达到500吨。   

邢台市在建冷链物流项目16个,如邢台市开发区润恒现代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一期项目计划总投资12亿元;隆尧县宝信物流园集运输、仓储、冷链配送、信息服务等为一体,日均货量3000余吨。公司自有农业基地一万多亩,通过公司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宝鲜网”,一手链接田间地头,一手链接消费终端,使绿色健康的农产品直供餐桌。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建设规模偏小。目前我市现有冷库主要集中在生产种植大县,以个人或合作社自建自用的小型保鲜冷库为主,缺少全温段的大型冷链物流中心。二是空间效率低。智慧型冷链物流园区较少,缺乏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支撑,空间利用率低,冷库资源浪费。三是集群效应和示范效应偏弱。高标准冷库投资大,成本回收慢,社会资本投资热情不高,无法形成冷链物流集群区,实现结构、质量与效益的高度统一。四是产业模式简单,相关产业链不足。

三、意见与建议

一是积极扶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河北省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基地规划》要求,进一步加强要素保障工作。发挥我市的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物流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县(市)区要积极协调解决在建项目的有关问题,保证其尽快投产达效。

二是创新发展,培育龙头物流企业。争取政策支持,做好重点项目培育和推荐工作。积极参与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行动,加强协同发展能力,推广物流先进技术应用,形成一批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产品流通创新龙头企业。

三是合理布局,科学谋划产业体系。加强统筹规划,围绕铁路、高速公路出入口和经济开发区、园区、重点企业等要素,指导物流园规划和项目建设,建成布局合理、覆盖广泛、衔接顺畅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构建“全程温控、标准健全、高效安全、应用广泛”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四是示范带动,实现产业链融合延伸。借鉴宝信物流园的发展方式,示范带动,使更多物流企业实现物流园+基地+互联网型的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围绕重点企业和物流园区配套发展物流相关的包装、电子商务、智慧服务等关联性产业。

 

加快现代农业服务平台与规模经营融合,促进农民增收

——以中化MAP现代农业服务平台为例

刘贞哲

一、中化MAP现代农业服务平台发展现状

为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升级的趋势,2017年中化推出MAP现代农业服务平台,通过MAP技术服务中心+MAP农场,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全程定制化农业技术服务。

2018年3月“中化现代农业柏乡县技术服务中心”正式运营,以其人才和技术优势,利用“智农APP”和卫星遥感技术,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包括检测服务、品种选择、智能配肥、定制植保、农机服务、农民培训、智慧农业7项基础服务+农产销售、农业金融、 MAP安全仓3项延伸服务。2020年实现服务规模8万多亩,其中规模种植户面积占比35%,小农户面积占比65%,实现效益200多万元,同时为服务农户解决强筋麦品质问题,形成了品质统一的优质粮源。获得今麦郎、金沙河、益海嘉里等用粮企业的优质订单,优质粮每吨增收150元。

二、我市规模经营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新型规模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农民合作社923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9家,省级示范社131家,市级示范社270家,全国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3个,占全省75%;全国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1个,占全省33%;省十佳示范社6家,占全省15%,规模经营实现农民收入50350万元,带动农户120万户,盈余8148万元。

三、存在问题

经走访调研部分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数字化经营占比较低。我市规模经营主体多数以家庭和个人(合伙)承包经营为主,多数为粗放式经营,在管理上运用大数据、智慧农业等数字化管理占比较低。二是标准化生产占比较低。农事活动及管理多数以经验为主。在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生产等主要环节主要以经验为主,未实现标准化生产,出现种子、化肥、农药等过量投入,增加生产成本,同时造成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三是配套设施不完善,受资金限制,大型农机具配套不全。受设施用地的限制,不具备晾晒及仓储能力。多数经营主体没有晾晒及仓储设施,粮食收获后不能及时晾晒及存储,造成一定经济损失。

四、加快现代农业服务平台与规模经营融合的建议

针对以上走访调研发现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服务平台与规模经营融合,促进农民增收,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宣传引导。建议有关部门以中化MAP柏乡现代农业服务中心案例为典型,积极组织新型规模经营主体进行观摩,提高规模经营主体从业者的数字化、标准化经营意识,积极引导规模经营主体采用大数据、数字化、智慧农业等用于实际农业生产。

2.构建物联网及农业大数据等智慧农业平台,采取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方式,推动农业数据共享整合。如打造土地托管服务平台,实现“统一平台运作、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加工销售”,创新土地托管服务方式,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提升服务组织化程度和整体效能,进一步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产品产量及品质,增加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

3.加大智慧农企招商力度。建议政府及财政部门加大扶持及资金投入力度,引进一批如中化MAP这样技术力量强,专业性强的大型科技型企业参与当地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建设。同时建议将智慧农业企业作为农业招商重点之一,营造便捷、宽松的政策环境,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国家有关扶持智慧农业的政策,积极为企业发展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政府要发挥的自身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跟踪指导服务。助推智慧农业在本地生根并做大做强。

4.强化智慧人才培养,加快智慧农业研发和应转化的步伐。引进培养智慧农业人才,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同时支持新型经营主体等与科研院校、智慧农业企业开展合作培养。利用多种培训资源,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信息员、基层农技人员智慧农业技能培训力度。

 

发挥灌区示范作用  推进“千斤粮、万元钱”目标实现

范好信

2014年,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我市正式启动地下水压采工作,减少地下水开采、关闭农业灌溉井正式提上工作日程,2021年我市计划关停(管控)农业灌溉井1.5万眼,这使得部分农田失去稳定水源。“千斤粮、万元钱”农田往往种植的是高耗水经济作物,水的问题将极大制约农业增收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完善灌区水利设施,充分发挥灌区在“千斤粮、万元钱”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对于促进农业节水增收具有重大意义。

在调研了信都区朱野灌区、临西县尖冢灌区和威县梨园等处后,建议如下:

一、将“千斤粮、万元钱”农田优先向农业灌区调整。目前,我市有信都区朱野、沙河市朱南、沙河市东石岭、临城县临城、临西县尖冢、清河县南李庄等6处大中型灌区,灌溉面积约940万亩。其中,朱野灌区以朱庄水库和野沟门水库为水源,尖冢灌区以黄河水为水源,其他灌区也都有比较稳定的地表水源,受到地下水压采影响较小,且水利设施比较齐全。今年春灌,尖冢灌区利用黄河水600万方、南李庄灌区利用黄河水900万方、东石岭灌区利用水库水82万方、临城灌区利用水库水395万方、朱野灌区利用水库水270万方。建议优先选择灌区作为“千斤粮、万元钱”的样板农田,充分利用外来水、水库水等地表水,确保农业增产增收。

二、加大灌区水利设施建设升级改造和管护。由于部分灌区建设时间长、后期投入不足等原因,致使管渠渗漏严重,造成灌溉面积小、灌溉成本偏高,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朱野灌区建于1966年,设计灌溉面积为30.7万亩,实际有效灌溉面积为6万余亩,占整个灌区20%左右,灌溉用水每亩成本均价约35元。建议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加大灌区水利设施升级改造和管理经费的投入,进一步明确水利设施管护主体,完善管护机制,落实管护责任和水费收缴,充分发挥水利设施在农业节水增收中的作用。

三、推进灌区农业企业化经营,确保节水增产。一是引导灌区推进土地流转、连片种植,充分发挥水利设施作用,为农业企业化打好基础;二是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节水农业,多用费用较低的地表水替代地下水,以喷灌、滴灌代替漫灌、沟灌等灌溉方式,降低用水成本;三是农业企业化经营应着眼于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逐步实现高产、优质、低耗的现代化农业。以威县海升集团的梨园和后小辛村梨园为例,前者为企业,种植面积为1724亩,每亩毛收入为2—3万元;后者为种植大户,种植面积为60余亩,每亩毛收入为3—5千元;前者使用滴灌比后者的沟灌节约用水约70%,农业企业化经营节水增收效果明显。

 

加强酸枣品牌管理,提高邢枣仁知名度

武玉臣

 

邢台酸枣仁历史悠久,是重要的安神助眠药材,邢台市西部山区和丘陵区野生酸枣资源丰富,横跨信沙临内,面积50万亩以上,这里的酸枣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40%左右,达到290多万公斤,邢台酸枣仁以其粒大、仁饱、色红、鲜亮,享誉全国,称为“邢枣仁”,被省政府确定为百里酸枣产业带。目前我国酸枣仁产量约8000吨左右,“邢枣仁”产销量占全国产销量的6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酸枣优势产区。近几年,市委市政府比较重视酸枣产业发展,通过产业规划、聘请技术专家、基地建设、品牌宣传、争取上级资金、出台支持政策等措施进行扶持。2020年9月,信都区和内丘县联合成功申报中国农产品特色优势区(邢台酸枣)。同年12月份,“邢台酸枣仁”区域公用品牌(市级)在北京中国农科院正式发布,邢台酸枣仁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另一方面,因市场原因,邢台酸枣仁管理上还有不少漏洞,一是分散采收,存在抢青现象,影响了酸枣仁质量。大部分山场酸枣树没有确权,群众受利益驱使,酸枣还没有成熟就进行采摘,造成质量下降,药性降低;二是小户加工,提前收购,造成质量无保证,环保压力大。部分乡镇管理不到位,加工企业为抢资源,在酸枣成熟前提前收购,加工用落后的水洗工艺,污水排放,造成环境污染,加工出的酸枣仁黄曲霉素超标,质量下降。三是品牌管理不到位,部分企业从山西、陕西收购酸枣进行加工,用邢台酸枣仁品牌进行交易,更有部分企业,收购南酸枣(药用成份低)或国外酸枣(无有效药用成分)混入本地酸枣仁,牵取暴利。

为维护邢台酸枣仁品牌,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种植基地建设,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明确酸枣树产权,防止抢青,提高酸枣仁质量。对抢青的,由公安机关按偷窃行为进行处罚。

二是加强对加工企业的管理,提前收购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按经营劣质药材进行打击。工艺落后,环保不达标的,进行升级改造,改造不成功的,进行关停。

三是加强对销售企业的管理。对邢台产的酸枣仁进行专门包装,分类销售。对采用外地酸枣仁的,不得使用邢台酸枣仁品牌。对以次充好、以外地酸枣仁冒充邢台酸枣仁的,由相关部门进行查处打击,取消邢台酸枣仁标志使用权。

四是进一步加强邢台酸枣品牌宣传力度。在把好质量关的前提下,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进行宣传,扩大知名度。

五是延长产业链条,开发系列产品。目前酸枣仁还主要用的是药材原料,虽然市场上有一些酸枣汁、枣叶茶等产品,但知名度不高,产量不大,宣传上上不去,其它产品也未开发,希望相关部分加强科技攻关,开发新产品,增加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