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提升城市软实力 关乎每一个上海人


中共上海市委全会去年审议通过的《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实施以来,上海的城市软实力建设起步良好,社会共识得到提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何进一步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建设?今年的上海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提出了真知灼见。

陈岳川代表:为“一江一河沿岸工业遗产”申遗

上海近代工业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尤其是上海一江一河沿岸工业发展更是上海近代工业发展的先驱。上海作为我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拥有大量富有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工业遗产。但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忽略了对这些具有特色的工业遗产的足够重视,导致部分工业遗产遭受毁坏,甚至消失。九三学社社员、陈岳川代表指出,保护上海工业遗产,尤其是一江一河沿岸的工业遗产,并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有着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3年调研工业遗产和遗存

2019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学习工作委员会和市政协文史委联合开展“上海黄浦江、苏州河沿岸近现代工业遗产调查”课题调研,主要调查包括黄浦江自闵行界至入海口、苏州河自普陀区界至入浦江处,距离岸边两公里范围内的工业遗产和遗存的现状。

2020年,课题组扩大调研范围,重点寻访、搜集符合或接近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和要求的工业遗产。先后对一江一河沿岸的薀藻浜滨江宝山宝武特钢、杨浦滨江苏州河沿岸、浦东1862上海老船厂、闵行上海汽轮机厂有限公司等滨江的工业遗产和企业进行实地考察。

2021年,课题组继续走访未完成的沿岸工业遗产,对现存的遗存进行调查梳理,先后走访浦东新区的上海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虹口区的1930鑫鑫创意园、上海音乐谷及1933老场坊,宝山区的中国宝武钢铁会博中心、原“上海第一钢铁厂”旧址和半岛1919文化创意产业园。

在陈岳川看来,上海一江一河沿岸的工业发展是中国这个世界最大农业国家向近代工业国家转变的发端。上海一江一河沿岸的工业遗产及其承载的文化资本,不仅是上海城市的文化遗产,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拂去历史浮尘、凸现时间厚度,上海的城市文脉蕴藏在上海的工业遗产中。传承,不是简单的覆盖和取代,“再利用”上海工业遗产,不仅是强化城市记忆,增强归属感、认同感,还是上海从过去走到现在,再投身未来的文化载体,更是向世界展现新中国、中国梦的窗口。

多部门联手开展申遗

在调研中,陈岳川发现上海工业遗产保护现状还存在不少问题:上海一江一河沿岸贯通已形成良好的申遗基础,但仍未形成申遗共识;工业遗产保护没有纳入政府统一规划,缺少专门的政策法规指导,没有以文化遗产角度的针对性保护举措;不同产权的工业遗产保护参差不齐,难以为继;缺乏独立的系统性工业遗产保护研究,无法形成深入思考和成熟的理论体系。

此外,上海工业遗产保护是作为上海历史风貌保护的一部分来进行研究梳理的。上海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的内容已趋于完善,但与其有着很大差别的工业遗产保护在社会、历史、艺术、科技等价值方面的独特性难以体现。学界的工业遗产保护研究相对零散,仍未形成系统性研究;缺乏一批既熟悉工业文化内涵又了解产业、园区等发展特点和规律,同时又具备工业技术相关理论知识和现代经营理念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对此,陈岳川建议:组建本市多部委组成的一江一河工业遗产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会商机构,对照最新版《世界遗产公约实施行动指南》中关于遗产申报准则,对上海工业遗产进行梳理,开展申遗工作;

出台政策法规,将各级政府、各企事业单位作为工业遗产保护主体,在保护相关主体开展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积极性的同时,对相关项目建设和开发进行规范和引导;

投入必要科研经费,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等智库开展有关工业遗产保护方面的系统性研究;

广泛向社会征集区域内工业遗产旧址的实物、文字、影像资料,抢救性征集市民保存的原企业的各类资料,尤其是抢救性征召原工业遗产上工作过的老职工,建立相关口述档案;

在推进工业遗产“适游化”改造的基础上,推进工业遗产向旅游、教育等行业开放,制作工业遗产旅游地图,在政策上引导旅游行业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精品线路,推进工业遗产与旅游服务相结合。

九三学社界别:建设上海工业博物馆

上海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我国的纺织、造船、机械、烟草、橡胶、钟表、光学等工业均发源于上海。上海在新中国工业发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上世纪六十年代,万吨水压机、双水内冷火电机组、万吨远洋货轮在上海问世,上海牌手表、永久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等体现了当时我国轻工业的最高水平,改革开放后第一个重大项目宝钢落户上海。作为一座工业城市,上海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的诸多第一,上海工业承载着上海的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

市政协九三学社界别提出,建设上海工业博物馆,全面、系统展示上海工业发展历程,对于讲好上海工业故事,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打响“上海制造”“上海文化”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体建议,在展览定位上,上海工业博物馆应当打造成为留存工业文明记忆、承载城市文化缩影、彰显中国工业精神、国内一流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工业博物馆,系统、完整、生动地展示各个领域上海制造的成果;在展陈内容上,应当包括上海工业发展历史、当前发展成就和未来发展畅想,并融入对上海工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事件、人物、物品、建筑等元素;在展陈形式上,运用 AR、 VR 等数字化技术,打造工业制造过程全景式、沉浸式、互动式的线上线下体验。

博物馆应当吸引更多青少年秉承创新精神,立志产业兴国,为国家和城市未来发展贡献力量。建立工业博物馆与中小学的“馆校”合作机制,开发与工业有关的文化类、动手类、研学类活动课程,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激发中小学生对投身工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热情;将上海工业博物馆打造为本市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基地,为中小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岗位,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实习项目。(姜晓凌、陶婷婷、耿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