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生命健康科技创新能力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水平,更体现政治影响力和国家制度的优越性。1月18日,浙江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省委副主委、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方向明接受中新网专访时建议,浙江提升重大医疗器械研究与创新能力,促进医疗器械新技术推广和应用。
生命健康科技创新整体水平的提升,除了医疗体制改革、人才培养,一个不容忽略的领域是:如何攻克疫苗、医疗机构需要的药物和器械设备等卡脖子问题。
据了解,目前国内一些医院常用的器械设备如检验采血真空管(BD)、动静脉穿刺针(BD),人工血管(泰尔茂、迈柯唯)、ECMO、PET-CT、达芬奇机器人等几乎都来自国外厂家。由于疫情等多种因素,某些常用的药物器械设备已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与此同时,浙江省内几所大学都具有很好的创新研究基础,同时中小企业也拥有一定的资本积累和生产能力。”方向明认为,浙江应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把科研、生产等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和资源优势上进行协同与集成,推动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对此方向明建议以机制体制创新作为切口,改革大学和研究院所人才聘用考核制度,鼓励企业和大学研究所共同享用人才,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多措并举打造医疗器械专业人才聚集效应。
如发挥科技中介和产学研平台的作用,依托科技成果转化和项目团队吸引人的方式,引进成熟型人才;高等院校可对接企业需求,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能力”的医疗器械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高潜质人才储备;有条件的企业可设立研究院或研发中心,政府配套落实人才方面的优惠政策,增强人才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针对疫情影响下的医疗器械原材料采购困境,方向明提出加强产业协同配套,推进医疗器械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链”协同发展。
她解释:“以企业为主体,将科研平台共同享用为支撑,发挥政府、研究机构、企业作用,建立协同推进机制,提升‘三链’协同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推动医疗企业产业群高质量发展。”
具体而言,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可发挥各自优势作用,通过垂直整合、配套协作、科技创新、平台赋能等措施,切实保障产业链重大项目和平台用地、用能、人才、融资等方面需求,支持企业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创新平台等协同发展。
此外,为提升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效率,完善医疗器械审批推广体系,方向明建议举办一系列医疗器械注册政策法规培训班,邀请相关资深专家授课,企业相关负责人积极参与,从而使企业与药监局双方加强沟通交流。
“比如药监局可以根据研发进展为企业提供较详细的咨询意见,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法律援助部门,提升医疗器械注册效率。企业从产品开发开始构建注册工作,伴随开发过程,输出研究资料、说明书、技术要求等相关注册文件,提升资料准备的速度,从而缩短注册周期。”方向明补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