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上午,贵州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
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炳军到会听取委员发言。
14名委员作大会发言,聚焦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高质量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意见和建议。
九三学社贵州省委专职副主委、贵州省政协副秘书长程绍雨代表九三学社界别发言,分析了我省科技企业缺少产业基金投资的现状和原因,建议以扶持创新创业类科技企业发展为目标,降低产业基金投资准入门槛,撬动社会资本设立创投基金,配套更多鼓励产业基金发展的政策,促进科技企业发展。
发挥基金撬动作用 促进科技企业发展
2021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拿出200亿元成立“四化”和生态环保基金,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参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截至2021年11月,“四化” 基金共投资项目176个,带动银行和社会资本投入上千亿元,充分发挥了引导、调控和撬动作用,推动形成财政有补助、金融有支持、社会有投入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但调研发现,我省“四化”基金对科技企业的支持有限。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高风险和长期性,企业在快速成长和持续创新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于初创和成长期的科技企业来说,由于现金流有限、轻资产等特点,很难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股权投资成为有效解决科技企业发展资金的最佳选择。2021年中基协统计数据表明,北上深的基金数为6.99万支,规模高达11.05万亿,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1.1%、58%。临近我省的四川和重庆,也分别有1210支和519支基金,规模分别为2199.08亿和1676.46亿。相比之下,我省仅有基金243支,规模为1276.81亿。
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备案的股权基金平均规模为1.67亿/支,我省则为5.25亿/支,不仅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也超过四川和重庆(1.28亿/支、3.23亿/支)。在实际操作中,受管理、成本等因素影响,基金规模越大对中小科技企业的支持越少。我省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于:缺少众多支持创新创业类科技企业的股权基金。
我省科技企业想要获得产业基金投资的困难,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申请门槛过高。产业基金主要对规上企业进行支持,最低投资为1000万。企业在申请产业基金投资时,必须首先落实其投资额4倍的银行贷款。我省部分拥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企业,受规模小、产值低的影响,连申请基金的资格都没有。如金之键公司,是掌握核心技术的功能性配位新材料企业,市场前景广阔,但因门槛问题,无法获得基金支持。
二是投贷挂钩不合理。产业基金规定银行贷款发放和基金投资要同步开展,这迫使那些研发多、人力成本高、轻资产运行的科技企业,只能在有限的固定资产范围内申请贷款及投资,而这个范围与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投入相差巨大,远不能满足其资金缺口需求。如易鲸捷、白山云等省内知名大数据企业,都无法满足投贷同步的条件,其他规模较小的科技企业就更难做到投贷同步。
三是加重企业负担。对于部分现金流充裕的科技企业来说,申请基金投资主要是为了改善股权结构。如果有省级政府基金持股,就可以获得更高信用、更多订单,实现跨省营运。现在为了申请基金投资,企业必须先从银行融资,这加重了企业不必承担的贷款和利息负担。
为此建议:
一是降低产业基金投资准入门槛。平衡保障投资质量和培育新兴产业的关系,以扶持创新创业类科技企业发展为目标,取消对其“4倍银行贷款”前置条件和投贷同步限制,转变为后期投资绩效考核,对有望带动“产业升级”的成长型高科技企业,给予产业基金的积极支持。同时,发挥政府产业基金投资隐形增信作用,帮助中小科技企业提升信用,更好地获取市场和订单。
二是撬动社会资本设立创投基金。允许产业基金出资设立或参股成立一定数量的创投、风投等股权基金,用来支持大数据、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中初创和成长期科技企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省外基金管理人带项目、带资金落地贵州,同时,对这类基金实行分类管理和容错机制,提高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
三是配套更多鼓励基金发展的政策。新兴产业培育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要有持之以恒的投资决心和耐心,并不断完善配套的产业政策。建议安排长期预算资金支持产业基金发展;设计更为合理的退出机制,切实体现产业扶持导向;培育更多本土产业基金发展所短缺的金融、法律等行业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