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地铁成网、绿道建设和夜间经济等的延伸,成都市核心城区的“假日经济”已开始体现出新的内涵和发展格局。如何通过主城区文博、文商、文旅、文创深度融合,打造消费场景核心节点,为主城区假日经济赋能,市政协委员卢勤提出以下建议。
优化消费节点链接轴线。在主城区文化地标核心节点、绿道公园节点、夜经济节点等区域,确保每个核心消费节点至少有1至3处独特体验的文化场景营造。在核心消费节点的风格变换和衔接上,要充分考虑相应区域的文化主题,围绕主题创意,呈现地标性场景营造。
加大对优势消费场景的扶持力度。对每个核心消费节点,至少布局1到3家首店经济,适时发布各区内“首店”经济动态以及相应活动展演推广信息。由政府主导挖掘宣广成都美食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作用和匠人、匠工精神,鼓励引导具“网红流量禀赋”的家庭作坊式老城区美食小店、夫妻店、街边店的发展。通过专业的包装宣讲团队,在海内外、线上线下讲好成都自己的故事。培训一批能通透宣传成都美食的假日专职“美食导游”团队,持证上岗。
加速形成文博文化产业链。围绕各城区重大文博节点(如金沙、武侯祠、成博、草堂等)周边孕育类似小型产业功能园区的“文博文创基地”,引入社会资本,容纳产业链上各专业服务供应商集聚。打造更多的“宽窄巷子”和“美食里弄”流量节点,利用抖音、快手流量平台引流,在天猫、京东开设旗舰店等方式,实现IP变现。创新文创衍生品,让收藏在老城区内各大博物馆的文物亮出来、活起来。
打造示范性“智慧街区”。建议政府尽快与类似阿里、腾讯签约合作(可借鉴“法国老佛爷BHV百货智慧生态版本”),利用其“数字经济+流量经济”应用平台工具,赋能成都大流量消费场景数字化、生态化,让人切切实实感受到高品质场景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拉长游客的驻留时间。
创新多层次金融纾困模式。一是由政府部门和商业银行合作,积极设计面向中小店面的金融纾困工具。二是探索“文博文创文旅基金”的落地,联动同城化区域内商业银行,推出可落地、易操作的创新文化金融产品。三是稳定政策预期,利用大数据工具,争取“一企一策”,切实帮助企业通过知识产权、商业模式、供应链金融融资。
加强成渝文旅产业合作。进一步推动成都、重庆及更多旅游城市的资源联动,共建新媒体营销矩阵,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知名景区“结对子”。通过链接和撬动成渝两地的网红景点、流量化场景、地方特色题材,促进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时尚消费深度融合、助力打造文化消费引领的最佳旅游目的地和全球网红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