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记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社广东省主委姚志彬


临危受命 抗击非典

2003年,岭南,不平凡的春天。非典混合传言、猜测,穿透了城市街头紧裹的白口罩,传染着生理的疾病和心理的恐惧,给和平年代的花团锦簇平添了生死较量的战争硝烟。在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4月2日,广东省十届人大常委会二次会议任命省政协副主席姚志彬兼任省卫生厅长,担任起全省抗击非典的重任。

俊朗儒雅的姚志彬,是在万众瞩目中走进卫生厅大门的。这位天命之年的新任厅长,医学教授出身,又曾在地级市副市长任上主持卫生体制改革,受到卫生部和省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政府行政的历练,让沉静谦和的他,在学理的缜密之中,渊含了当机立决、快刀乱麻的毅然决然,成熟了绵里藏针的作风。履职卫生厅,面对纷繁芜杂、头绪万千的抗非形势,他治丝不棼、胸有丘壑:首先召集临床、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专家,分析抗非工作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为下一步的应对举措建立实证基础,然后完善机制,及时调整充实非典防治领导机构,细分责任,以全省卫生系统为主干,配置各方面资源,组织起群策群力、步调一致的坚强军团。战略布局如水银泻地,步步为营,迅速扭转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

科学精神的力量是无边的。新厅长靠前指挥、淡定自若,谦和外形难掩必胜信念,双眼熬红不减铁汉风骨,他举手投足所昭示的人格意志,驱散了多少白衣战士心灵的阴霾,为全省医卫界鼓起了志可问天的士气!

但进入初夏5月,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新情况。短短几天之内,疑似病例骤增、医护人员感染率持续攀升。消息发布,对SARS的恐惧如受惊脱缰的烈马,裹挟所到之处的群体情绪,成为另一种传染性病毒。风口浪尖的姚志彬处惊不乱,他对大量报道的疑似病例尤其怀疑,因为有过一天23个疑似病例,经排查只有两例确诊的情况。经与助手、专家反复研究,他果断决策,向省委、省政府大胆建议,提出今后每天由省卫生厅统一组织专家对疑似病例确诊后方发布正式消息,避免直观数字带给公众惶恐。与此同时,他布置在社区和农村开展非典防治知识普及工作,及时缓解集体恐慌,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医护人员保护,杜绝感染。果然,经严格的科学诊断,非典病例数慢慢下降,医护人员感染发生率迅速消退,街头少了口罩和恐惧、多了热闹和信心。姚志彬以智勇的双手,扼住了非典的咽喉,创造了历史:5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取消中国广东省的旅游警告,6月13日,更是将广东从“近期有当地传播”的名单中去除。至此,以广东为代表,中国的抗非战役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

在姚志彬看来,要建立非典防治的长效机制,必须寻求体制上的突破。透过抗非的血色硝烟,他着眼大局,逻辑严密,举重若轻,推动省府常务会议通过了《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促成省政府下大决心易地重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全省疾控、传染病防治和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制定了标准,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一揽子解决了全省卫生系统的大量基础性问题,为全国作出了可贵的示范。与此同时,作为医学教授的姚志彬,以对科学认知的充分尊重,主持省卫生厅防治非典领导小组会议,推动SARS病源查找、临床诊断和试剂的研究。不久,广东高校和研究机构主持开发的检测试剂进入临床试用,由钟南山院士等主编的医学专著及时出版,为全人类的非典防治走上科学之路,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毫无疑问,姚志彬临危受命、抗击非典的壮举,成为人生的惊采绝艳。而他之所以能够化解危情、剑定岭南,凭借的是运筹帷幄的政者风范、唯实求真的学人素养——天降大任于斯人,斯人以一贯的睿智和冷静成就了自己。

关注基层 心系农村社区

非典阴影淡去,南粤荔枝初红。作为抗非功臣的姚志彬,又踏上了新的征途。与在中心城市抗非不同,这回他走向了偏远的农村。

在粤西山区德庆县的一个偏远乡镇卫生院,姚志彬握着一位青年医生的手,“谢谢,我走了十多家卫生院,你是我唯一遇到的大学本科生。”

“不,要谢谢您,我在卫生院工作十年,您是我遇到的最大的官,”这个广州医学院的毕业生望着厅长真诚、和蔼的眼睛。

“五年后我还要来看你,那时我也许不再是厅长,但希望你还是这里的医生,还在这里为老百姓看病。”

“一言为定,”青年坚定地回答,靠近了厅长,眼里噙着泪。

他们合影,那是广东卫生事业发展史上的珍贵瞬间,却是姚志彬开展全省乡镇卫生院调查的普通时刻。

“这几年我跑了全省200多所乡镇卫生院。真不敢相信,没见到几个大学毕业的医生。记得我当年下乡插队的安徽农村,乡镇卫生院大多有几个大学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他感慨地说。人才缺乏,不过全省农村卫生工作的窘状之一,可以说全省农村卫生发展水平与广东经济强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也许同那个乡镇医生约定五年后再见,是姚志彬已抱定在任期内重建全省农村卫生体系的决心使然。如果说非典是城市里的巷战,短兵相接,审时度势的姚志彬,充分利用了集中资源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那么在农村全面推动卫生体制改革,则是战线很长的野地攻坚,而他要挑战的,恰恰就是资源过于集中的制度缺陷。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为更准确地掌握农村卫生的第一手材料、寻求解决方案,几年来,他坚持深入基层,往往一天要跑几个乡镇,看镇卫生院、看村卫生站,有些地方不能通车,就徒步行走。他走进病房药房,检查医疗设备、常用药品;站在病人床前,关切地询问病情、了解医疗费用;坐在医院的竹凳上,头顶月明星稀的夜空,同基层医生们拉家常,谈学习情况、工资收入、家庭生活,平等交流农村卫生体系建设的意见……每次走访都给他的心灵带来冲击。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省卫生厅正式发布《广东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以2010年为目标,建立比较完整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姚志彬充分利用自己省政协副主席身份,在陪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外出调研的时候,有意识引领视察乡村卫生院站,走访因病致贫返贫的农民,让省委、省政府领导深入了解当下农村卫生发展存在的问题,支持酝酿中的新农村卫生体系建设。他不懈的努力有了重要收获:省委、省政府决定每年拿出1.5亿元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卫生事业,同时不断提高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10元提高到25元,再提高到2007年的35元;2006年省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每年按“一村一站一万元”的标准,对经济欠发达的1.6万余个行政村的村医予以补贴;2007年7月,《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乡镇卫生院改革的决定》颁布,全省卫生院将按财政拨款公益性事业单位定位,实施按服务人口定额配置由省财政补助的乡镇卫生院人员等系列惠政,进行综合改革……

4年来,姚志彬为重建全省农村卫生体系不懈努力:83%农业人口参加的高标准农村合作医疗、全国首创的村卫生站补贴和全省卫生院按公益性事业单位定位——三项制度如三座里程碑,标志着广东朝真正解决农民看病就医问题,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为广东农村卫生改革赢得了全国性的声誉。

傍晚下班时分,姚志彬伫立窗前,晚霞为他的双眼增添了深情的光华。初任厅长时的满头青丝,今已掺入若干灰白,但他还是那么灵性激情、挺直洒落。他或许想起了一生行医的父亲。2003年春天父亲病危,那时,他正在抗非一线指挥。等到非典阴影稍淡,他匆匆赶回安徽老家时,只能满怀歉疚地肃立在父亲的遗像前了。“半百桑榆无限事,万家灯火五羊城”,离开家乡四分之一世纪,为了科学精神的传播、广东的卫生事业,这位老中医的儿子,已把最好的年华贡献给了百越岭南,无怨无悔。

他关上窗户,收回思绪,又猛地想起同那个乡镇医生的五年之约,不由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长袖善舞 致力多党合作事业

何处觅芳踪,

满眼桃花北京城。

万千风流聚一处。

议政,

庐山风雨黄山云。

这是姚志彬2006年3月发表在《人民政协报》上的《南乡子•两会抒怀》词的上阙,是一位多党合作事业有心人的心曲。

身兼政协、党派、卫生行政和教学科研职责,他习惯以十个指头弹钢琴的方式来工作。建设中医药强省是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院士来广东,他精心为韩启德设计了视察省中医院、与中医界代表人士座谈的行程,让全省中医界人士深受鼓舞。他推动省政协与省卫生厅联合举办“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书画展暨雅集”,巧妙地把两种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又各展所长,可谓深入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他分别就泛珠三角战略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等提出提案,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中央和省级重要媒体对提案作了深度报道,产生了全国性影响。

随着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参加中共党委主持的高层协商会,成为多党合作事业的典型事件。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自然科学家的理性思维,加之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姚志彬出席此类协商会、审视经济社会问题时,往往能纵观全局,以自己的政治智慧和知识学养为基础,有收有放、慧心独到、别有妙解。2002年底的党外人士座谈会,当纵谈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成绩成为不自觉的主题时,他则意味深长、鞭辟入里地提出广东应增强忧患意识,给与会同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政议政是参政党的基本职能。每年省政协大会的发言,是党派参政议政的重头戏。这几年社省委按他“有特色、出精品”的明确要求,大会发言紧紧围绕广东的可持续发展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受到主流媒体的特别关注,成为交口称赞的参政议政精品。精品是智慧和心血之花。为选好题、做好文章、挑好发言人,他费了多少心血——不同层次的讨论会,修改稿的多次往复,别人或不厌其烦,他却认为是参政党省级组织当家人的份内事。“我们是以科技界为主的党派,参政议政要有特色,要在全省的中长期科技规划、重要科技决策中发出我们的声音,”他说。在他的策划下,“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高层研讨会、“广东生物产业发展论坛”、“忧患意识文化研讨会”等参政议政活动有声有色,问诊科技、把脉发展、弘扬文化,既彰显了九三学社的特色,也扩大了社会影响。

人才是政党事业永续的基础,是参政党自身建设的关键。他为全面落实人才兴社战略倾注了殷殷心血,反复强调组织发展要与时俱进、严格有序,叮嘱各级领导要有“爱才之心、惜才之德、用才之方和容才之量”。“我是九三人,加入九三学社就是冲着‘民主与科学’来的。”他的自豪语调与民主科学精神浑然一体,吸引了很多的优秀知识分子。中山大学附属二院的宋尔卫,在RNA干扰的应用开发领域成绩突出,研究成果两度登上《Nature》杂志。这位留学归来的青年科学家入社了。入社后宋尔卫不断进步,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每位社员都是我们这个组织的一管一弦,我们的交响协奏,离不开单管单弦的清音妙响。”他说。社机关的一位专职老干部过世,他在公务间隙、顶着酷热赶去送行,真挚的情意让老人的亲属唏嘘不已。他主导改版社省委刊物、建立网站,为新版刊物写序,不断督促网站更新,在他眼里,社刊和网站是社省委与广大社员联系的重要桥梁,应当及时宣传社员的成就和风采,也是全省社员共同的精神家园。2004年,社员张奠湘带领的科研团队在《Nature》上发表论文《一种新的自花授粉机制——花粉滑动》,实现了广东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获悉喜讯的第一时间,他到张奠湘工作的华南植物园祝贺,同时与植物园领导就支持张奠湘深入研究、扩大成果达成共识。

在机关建设中,他强调制度建设的意义,重视对年轻干部培养,经常点名要年轻人独立承担具体工作,时常亲自命题,有意训练年轻干部写作不同体裁的文章,并提出修改意见。为支持地级市社组织建设,他显现了政治智慧。通过调动社内智力资源,与当地统战部门合作,开展科技咨询、讲学义诊等活动,扩大九三学社在当地的影响,争取把组织成立摆上当地党委议程。地方组织成立时,他不顾疲劳、长途行车,与当地党委主要负责同志相邀,共同出席成立大会。

就是这样,他以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映照着社广东组织不断进步。

注意修养 保持书生本色

指挥抗非战役的姚志彬,在众人不疑处敢疑,在人人绷紧时敢松,舒卷自如,广受称赞。他的睿智冷静、坚定有节,得力于深厚的学术素养。他曾负笈美国,对跨文化比较多有思考。2006年全国政协常委会期间,他就创新文化建设接受中央媒体采访,从东西方科学哲学比较,纵谈多元文化的互荣共生以及科学精神的客观理性。这是他的夫子自道。他在抗非中所以其心如铁,传达出理性和硬汉气质,科学精神就是当行本色。出身于安徽安庆——中国近代著名“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的姚志彬,仿佛天生就具有文化感性。非典结束后,他倡导举办卫生系统文艺汇演、书画展览和摄影作品大赛。文化的浸润如春风化雨。一场场汇演、一本本书画摄影作品专辑,如精神洗礼,医卫人员精神境界升华的同时,也深化了为患者解除痛苦的服务意识。

“医生是最有人文情怀的群体。”他举着全省卫生系统的书画集《风雨红棉》、《天使情怀》,自豪地说。香港回归十周年,粤港女医师协会请他题词,他信手写出“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的宋人诗句,把十年回归的诗意消息,恰如其分地送到杏坛之花的面前。在粤西高州市召开的全省“加强医院管理、降低医疗费用现场会”上,他痛惜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医疗行业文化建设缺位,劝喻医院院长们要转变发展观,扭转医院的趋利行为,要把手放到胸口,扪心自问,多为患者着想,做好医生。这是厅长的苦口婆心,更是文化人的人文情怀。

他对自己这种悲天悯人的书生本色不加掩饰,就是参加省委书记出席的民主协商会,也直抒胸臆,阐述环境保护不能只讲功利和实用,更应上升到环境伦理学的高度,来尊重自然。办公室赫然挂着的书法长卷,就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的情怀。”在同机关的年轻人谈心时,他建议大家写写“忧患意识”与先进文化关系的文章,开一个“忧患意识”文化研讨会,共同探讨我们的时代精神。

姚志彬钟情阅读写作,墨香书香满身,这或许是少年时为执管开药方的父辈磨墨时受到的熏陶。政务再忙,每晚就寝前还是要阅读一小时,时事、文学、历史、哲学他都饶有兴趣。他言志谈艺的诗歌散文,散见于各类报章杂志,文才、诗兴和书艺得到很多人的称道。2007年社省委三八节健美操比赛,他在北京出差,特意传真了一首《鹧鸪天》,鼓励女社员建功立业。划龙舟的传统节日,有感于环境气候恶化导致的天灾不断,他借《端午》一诗缅怀古人、抒发感触。社广东省第六次代表大会间隙,他与莅会的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陈抗甫笔会,陈主席即席挥毫赠字:山高月明。姚志彬略作沉思,回赠:山高月更明。两位民主与科学精神的传人相视而笑,欣慨交心。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怀向学之心,姚志彬外柔内刚的形象透出高标逸韵,近十年的从政生涯,政绩可观,他堪称典范的入世经世,证明了一代知识精英的作为。(文/山路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