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22日,高原古城正值隆冬,然而,在省会议中心千人大厅里却洋溢着温馨和喜庆。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在这里召开全省首次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会议授予两位农业科研专家杜德志、田正科首届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青海省委书记赵乐际亲自向他们颁发了50万元奖金,奖励他们在春油菜育种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这也是青海省首次重奖科技人员。
获奖者之一的杜德志十分引人注目,他当时只有39岁,参加工作也只有短短的14年,却在国内春油菜杂交育种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科研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青海省最年轻的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全国有名的学科带头人。
追梦千里之外
杜德志,1964年出生在江西吉安一个普通教师家庭。1986年从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后,又考取了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作物遗传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89年毕业后,来到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工作已整整18个春秋。
早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杜德志曾先后几次来到青海,美丽的青海就成为他脑海中抹不去的记忆。低垂的白云,湛蓝的天空,还有那一望无垠、令人心旷神怡的金黄色的油菜花…… 他觉得这是一个催生创造力的地方,是成就事业的理想家园,自己所学的专业在这里一定会大有用武之地。于是,杜德志把事业的目标锁定在了青海!1989年7月,他告别父母亲友,放弃难得的留校工作机会,远赴千里之外,只身来到青海。尽管当时的青海人才正在大量外流,其艰苦的环境和较低的待遇,使很多知识分子纷纷孔雀东南飞。然而杜德志却选择了青海,他认定美丽的青海一定能够成就他心中的梦想。他决心扎根青海,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青海人民服务,在青海这片广阔而美好的土地上书写自己最美好的人生。
圆梦育良种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雨水少,气温寒冷,多数农作物不适宜在这里生长,可春油菜却在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和悠久的种植历史。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缺乏适合青海土壤和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多年来油菜的产量和质量都很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常规育种的春油菜一直处于广种薄收、低产低效的局面。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在玉米、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而在青海,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和应用还是一个空白。杜德志开始思考:即然省外育成了冬油菜杂交种,青海为什么就不能育成高产优质的春油菜杂交种呢?
1990年杜德志在经过一年的调查研究后,向省科委提出了“开展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立项申请。很快,省科委就将他的研究课题批准立项,并作为青海省“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按照常规,一个油菜新品种的培育成功,需要经过亲本的选配、杂交、选择到育成品种,完成这一过程一般需要10年时间。杜德志知道,在青海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太需要高产优质的油菜新品种了,10年时间太久了。为此,他和省科委商议后,决定缩短育种年限,采用“南繁加代”的方法,也就是利用南方的温热气候,在青海春种秋收后,再到南方秋种春收,一年当作两年用,这样可将时间缩短一半,只用5年时间即可完成研究内容,好让青海的农民早受益,早得实惠。
农作物育种是一项特殊的工作,有时候就像种大田,粗活、累活都要干,有时候又像姑娘绣花,需要一丝不苟。然而无论哪种活,都离不开杜德志,因为课题组那时还不熟悉杂交育种。所以无论是田间劳作,还是室内研究,事无巨细,他都必须到场,亲力亲为。他说课题组刚刚成立,有些事情还不能完全放手。尤其是科学实验必须做到严谨,否则失之毫厘,将差之千里。说起育种的艰辛与劳苦,只有育种人自己心里最清楚,就像油菜花授粉,讲起来只有一句话:去除母本的雄蕊,然后用父本的花粉进行人工授粉。但做起来却是相当的费劲。仅仅为了找到合适的选配组合,杜德志在地里常常一站就是八、九个小时,盛夏酷暑,任凭烈日当头、蚊虫肆虐……
记不清多少个白天,他在田间地头劳作,又有多少个夜晚,他在实验室度过。每当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就是他最为繁忙、劳累的时候。每年春秋两季,他都要在田间地头连续工作30多天,每天工作达10来个小时。还记得1999年那次“南繁”工作,当时由于油菜已处于盛花期,必须马上开展工作,杜德志一到那儿就一头扎进试验田,每天站着工作超过10个小时,超负荷的工作使他的身体透支到了极限。在连续工作一星期后,他最终晕倒在了油菜地里。同志们让他休息,可是他却说:这是一个关键的季节,一旦有阴雨天气,会影响一年的工作。他硬是坚持下来并带领课题组完成了当年的“南繁”任务。那一次,杜德志因劳累过渡导致肾炎病复发,甚至严重到了尿血的程度。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丰硕的成果,也带来了千千万万农民的实惠。十多年来,他先后培育出多个适合青海土壤和气候条件的优质、高产油菜新品种。杜德志作为主要贡献者完成的“甘蓝型双低油菜青油14号的选育和推广”成果,荣获青海省第八次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品种已在海拔2800米以下地区累计推广1400万亩。
杜德志的重大贡献还在于主持培育的甘蓝型双低杂交品种青杂1号,实现了我省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零的突破,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双低春油菜杂交品种。青杂一号在青海、甘肃、内蒙、新疆等地种植的产量增幅都在20%以上,在新疆伊犁地区增幅则更是达到50%以上,自从1997年以来,累计推广180万亩,1998年被科技部定为全国重点推广的品种,该项成果获2001年度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学从来都是向尖端挑战,杜德志不断挑战的就是他自己。由他培育的青杂2号比青杂1号增产10%以上,目前是春油菜区的主栽品种,累计已推广500多万亩,该项成果也获得2006年度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为青海高海拔地区培育的早熟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青杂3号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30%以上,使高海拔地区的油菜种植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给千千万万的农民带来了实惠。杜德志培育的“金种子”刚刚推广,就带来4.5亿元的收益。如今,“金种子”已经播撒到了青海农业区的每一块土地,同时在整个春油菜区广泛种植,真正成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种子”。在青海农村提起杂交油菜更是家喻户晓,农民们都知道省上有一位油菜育种专家帮他们圆了致富梦。
赤子情怀,明天还有梦
杜德志有着一颗执着的事业心,更有一份浓浓的爱国情,并把这颗心、这份情紧紧地与青海系在一起。他曾几次 出国,到印度、加拿大等国学习先进的育种技术,也曾有导师极力挽留他在国外工作,但他都谢绝了。他说,是祖国培养了他,是青海这片沃土成就了他的事业,他无以为报,只有把所学的知识、所从事的事业当做礼物回馈给祖国,回馈给社会,来表达他对祖国对青海的感激之情。回国时,杜德志还将自己结余的生活费购置了搞生物技术的关键仪器设备,背回了青海,使青海省在运用生物技术开展油菜育种工作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杜德志就像一只候鸟,从北到南、从南到北,来回的奔波着、忙碌着。在“南繁”的时候,长则半年,短则几月,不能与家人团聚。在完成第一个课题的6年中,有5年的春节他都是在遥远的南方,守望着他的油菜苗寂寞地度过。每年的带薪休假杜德志更是没有享受过一次。他像一个苦行僧,带领课题组成员执着的行进在科研道路上,为此十多年来他没能很好的照顾到家庭,甚至很少关心过孩子的学习。每当谈起这些杜德志心中充满了愧疚。然而,杜德志的爱人却对此表现出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她说:“我丈夫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他做的又是对社会尤其是对农民有益的大事,我没有理由不支持他”,就连上小学的女儿也没有埋怨爸爸陪她的时间太少,反而在作文中表示在她所有认识的人当中,最敬佩的就是自己的爸爸。
由于杜德志在农业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党和国家也给予了他荣誉:从1997年起,他先后被授予振华科技扶贫奖励基金和王义锡科技扶贫奖励基金服务奖、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先后被评为青海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同时他还是青海省唯一的一个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
荣誉更是鞭策。面对一项项桂冠,杜德志唯有更加努力。目前他正主持青海省“十一五”科技招标项目:青海高原海拔2900-3100米地区杂交油菜新品种选育与示范,同时还主持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和青海省科技攻关等项目共5项。杜德志说,扎根青海不仅仅是生活的选择,而且也是事业的选择,因为目标就在你前面。人要是选定了目标,选准了方向,就能勇往直前,创造出更多的生命奇迹。
传道授业,传递梦想
生活中的杜德志朴实无华,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没有“架子”、平易近人。但他的身体力行以及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着周围的同志,使得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成为青海省油菜育种领域的佼佼者,课题组也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一个非常团结合作的集体,并在油菜育种的科研道路上勇攀高峰,在这项惠及千万农民的崇高事业中屡创佳绩。
杜德志同志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格外注重人才的培养。尽管课题组人员紧张,他还是下决心选派科技人员外出攻读硕士学位,派人学习计算机和先进的实验技术等。同时他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指导研究生的论文研究。目前已有4名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同时还在指导4名硕士研究生和1名博士研究生。杜德志常对课题组成员和所带学生说,青海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地方,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研究,农业科技领域还有很多空白,只要你静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肯定能出成果。
杜德志同志1993年8月加入九三学社,由于繁忙的科研任务使他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社内工作,但他还是尽可能参加社内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积极支持社省委和他所在的农林支社的活动,受到广大社员的拥护和爱戴。在今年5月底召开的九三学社青海省委第六次代表大会上,杜德志同志以满票当选了社青海省委主任委员。
作为一名省政协委员和九三学社社员,杜德志坚持每年抽一定的时间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调查研究和科技下乡,积极为青海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建言献策,为农牧民解决油菜生产中技术问题,无偿捐献优质油菜籽种给贫困地区的农牧民等等,为促进青海农业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曾几何时,青海人才大量外流让我们心痛,让我们焦虑,这片广袤的土地真的无用武之地了吗?不,杜德志用他的行动,用他倾注心血的科研成果证明,青海是成就事业的地方,是放飞理想的乐园。杜德志曾有机会留在中国农科院工作,也有机会到国外继续发展,他却义无反顾地来到青海并扎根这片沃土,因为这里有他的梦想,有他热爱的事业。青杂系列杂交种的问世,不仅为青海省农业增产增收创造了效益,而且也占领了国内科研制高点。
杜德志的事迹还告诉我们,西部大开发为青海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们需要各方面的人才,特别是像杜德志这样的有志、有识的优秀人才,他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杜德志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作风完全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神圣宗旨,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崇高精神,是新时期科学发展自主创新的典范。
正如原省长杨传堂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杜德志、田正科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在青藏高原创造了无愧于时代的业绩,他们是新时期最可爱,最受尊敬的人。(文/郁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