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为了大地的安宁

——记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社四川省委主委黄润秋


“让大自然按照我们的意志收回灾害,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让老百姓过上平安快乐的日子。”这是我国年轻一代杰出的地质学家黄润秋孜孜以求的事业目标和人生境界。为此,他风雨兼程二十余载,甘苦自知。

黄润秋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地质灾害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他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地质学会灾害研究分会防治工程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地质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今年5月当选为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主任委员的黄润秋还担任着全国政协委员和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之职。他的学术专长为地质工程及土木(岩土)工程,尤其擅长大型工程地质(岩土)体稳定性评价及重大地质灾害预测预报与防治。

至今,黄润秋已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包括长江三峡工程在内的我国西部30余项重大水电、交通建设工程和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和技术咨询,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问题,创造了重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累计上亿元。同时,他还主持和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重点项目,国家“七五”“八五”“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以及部级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等高层次项目近20项。因为在工程地质方面的出色工作和非凡成就,他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其中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四川科技杰出贡献奖。

“我从未认为危险有多么可怕”

水文地质工程是干什么的?黄润秋给出了一个答案:修理地球,驯服大自然。

然而,为了寻找这个看似轻松简单的答案,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奔走在地质科学崎岖坎坷、布满荆棘的道路上,他信念坚定,目光灼灼,不屈不挠,从未停歇。

1979年报考大学时,儿时“成为一名工程师”的理想使黄润秋在填志愿时选择了有“工程”二字的专业。

在—个骄阳似火的中午,大学录取通知书飞来了。黄润秋拆开信封,屏住呼吸,当“成都地质学院”几个大字跃入眼帘时,他蹦了起来,录取专业“水文地质工程”。贺信上写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可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几乎折断了他飞翔的翅膀:在黄润秋即将离家的前夕,母亲在缝纫机上为他赶缝新衣,突然高血压发作,引发的脑血栓把她击倒在地。懂事的黄润秋彻夜守候在病床前,看着昏迷不醒的母亲哭着说,我不去读书了,要等你病好醒来。他在母亲病床前长跪不起……

刚满16岁的他,被亲人连劝带说地推上了去县城的公共汽车,一根扁担,一头挑着铺盖卷和洗脸盆,一头挑着比他年龄还大的旧皮箱,心里装着对母亲的牵挂,黄润秋惴惴不安地踏上了求学之路。

在成都地质学院的四年本科,黄润秋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大学三年级接触专业知识、参加实习后,他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地学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青藏高原是我国独特的地质现象,很多国际专家都到中国来研究青藏高原。我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被强烈地激发了,很想把自己学科内的各种问题弄清楚。”为了这个“弄清楚”,1984年-1990年,黄润秋从研究生到博士生毕业经历了整整七年的野外生活。这七年使他对投身工程地质事业的信念更坚定了,即使后来在地质勘探与考察中险情不断,他都能够从容淡定,并且在滑坡灾害中极有气度地指挥救援。

他在工程现场经历了多次死里逃生:从马背上掉下来,险些摔下数百米深的峡谷;由于痴情于地质调查,直到数十响开山炮在离他仅十余米的距离爆炸才把他从忘情中惊醒;从山上掉下的石块儿擦着他的脑门飞过,好在是同伴的一声惊呼救了他……他有一份面对危险的自信与大气,“我从未认为危险有多么可怕,当我漠视了它,它就不存在了”。

作为一个学科带头人,黄润秋现在依然保持每年3个月以上的野外工作。长期以来,他几乎没有节假日,没有寒暑假,经常从早工作到深夜一、两点钟。理工学院的老师都知道,晚上最后熄灯的房间肯定是黄润秋的工作室;夜晚巡逻的保卫也知道,深夜一个人走在寂静的校园路上,匆匆往家属区赶的往往也是黄润秋。为拿出对某电站大坝稳定性的数值分析,他泡在计算机房长达3个多月。由于当时学校的计算机是电子管式的老机器,长长的纸带几乎堆了一屋,他只好趴在地板上分析计算。有时回家已睡下了,想到一个问题需要重新计算,他又马上返回计算机房。

女儿3岁前都不怎么认识他。女儿长大后,看见他整理行李准备出差,会很客气地跟他打招呼:“你又要爬山去了?”他点头微笑,女儿也笑,目光交汇处,是父女之间的真诚理解。

“我要证明自己能爬上每一座山”

2005年1月,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城建设街西南侧出现变形,2月15日开始滑坡,变形加剧,2月21日下午,上百吨沙石加速滑下,呼啸着冲向县城街道,20余间居民房屋被冲毁,街道被迫中断。如果发生整体瞬间下滑,将危及4900多人的生命安全,丹巴县城可能在瞬间一半被埋。

素有“美人谷”芳名的丹巴县城面临着灭顶之灾。

危急关头,以黄润秋为首的成都理工大学专家们冒着随时可能发生的山体滑坡危险,火速从成都赶到防控减灾最前线。黄润秋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智慧成功地指导和组织该滑坡的抢险救灾工作,他们实施了前缘堆载,锚索加固和后缘防水应急治理工程,使滑坡体趋于稳定,为打赢“丹巴县城保卫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放眼西南这片神奇的土地,群山连绵,河流如带,但这里也多发地质灾害。精明的地质学家们洞察出这美丽背后“暗藏”的杀机。由于受青藏高原持续隆升的影响,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形成了巨大地形坡地带,构成我国大陆地形从西向东渐降的特点。这里频发灾害的原因就是高边坡失稳导致崩滑,这种地质灾害规模大,机理复杂,防治难度高,是西部大开发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结合西南地区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地质灾害防治,黄润秋和他的科研团队就开始了对高边坡稳定性评价与灾害防治分析技术与方法的探索与开拓。通过多年结合工程实践的不断探索,黄润秋等人在深刻认识中国西南地区特殊地质环境条件形成机理及发育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以“地质过程机制分析-量化评价”为核心的学术思想体系,和以“系统工程地质分析”为主体的评价方法和应用技术体系形成了“高边坡复杂岩体结构精细描述和建模”、“边坡变形破坏机理模式及变形稳定性评价方法”以及“地质灾害过程模拟与过程控制”三大支撑技术。

在这一学术思想体系下,他们通过大量工程实践,围绕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和灾害防治的“三大”核心技术,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技术成果:一是建立了高边坡复杂岩体结构描述的指标体系和配套的野外调查与工作方法;二是提出了西南地区高边坡演化动力学过程的三阶段理论;三是建立了西南地区典型高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大型滑坡发生机理及灾害防治原则;四是建立了高边坡变形稳定性评价的“过程模拟”分析技术;五是形成了基于变形理论的高边坡稳定性“过程控制”技术。

2001年以来,黄润秋带领的成都理工大学课题组重点开展了对自己创新技术体系的推广应用工作。近三年来,先后又承担了不同领域近20项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其灾害防治课题,并成为这一领域的主要技术流派,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有力地推动了该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学科发展。2006年1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黄润秋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证书。这个奖代表了以他为首的成都理工大学三代学者在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有人问他,怎么会对这么艰苦、这么危险的工程地质工作有如此的热情?他答道:那是认定了它的价值后所作出的选择,已经是一种信仰了,信仰远远高于危险与艰苦。大学时代师从张倬元教授,他忘不了恩师对他未来人生方向的指导;青年时代他奔赴青海拉瓦西七年,忘不了在这个人生事业的课堂里,很多同行、老前辈激情投入,默默奉献,有的甚至为之付出生命。“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的成绩与信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那些影响我的人。”谈及往事,他明显语速加快,随后却是久久的沉默不语。

人这一辈子不就是不断地战胜自己吗?站在山巅,黄润秋体验着山高人为峰的快乐。但他知道,身后还有更高的山等待攀登,脚下所踩的,还有西部地质事业未拓的荒原。他说:“我要证明自己能爬上每一座山。”

“让这些宝贵精神财富代代传承”

1983年8月出生的黄润秋曾荣获国际工程地质协会“Richad Wolters”荣誉奖、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突出贡献博士学位获得者”、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奖项。2007年5月24日,他当选为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主委之后,曾有记者就这次换届选举和社四川省委今后的工作思路等问题采访了他。他说:“从人员调整情况来看,这次换届选举可以说是一次换代性的选举。在九三学社四川省第六届委员会委员中,新提名委员占44.3%,常委中新提名占44.8%,领导班子成员中新提名占56%。一大批文化层次较高、思想敏锐的年轻社员分别进入了委员会、常委会和领导班子,无疑给社的工作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但一些同志对民主党派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对社的历史和现状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又给工作带来了挑战。”

他表示,首先要认真开展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对年轻同志的培训教育,使他们尽快熟悉工作,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并尽可能为他们发挥作用开辟渠道、拓展空间、提供舞台,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008年2月,黄润秋当选为省政协副主席。他告诉记者:“我们工作的总体思路可以归结为两个词:继承和创新。九三学社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我们要让这些宝贵精神财富代代传承。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尤其是最近中共中央和中共四川省委所颁布的一系列关于多党合作的重要文件,赋予了各民主党派新的职责和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历史形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把继承和弘扬社的优良传统与紧扣时代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我社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优势,有所作为。”

“在工作重点上,要牢牢把握两根主线:一是加强自身建设。自身建设是社的各项工作的基础,只有内强素质,才能外树良好形象。要以学习为主线,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不断巩固多党合作的思想政治基础;以政治交接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社的组织建设和机关建设,大力提高广大社员和机关干部的政治素养、道德规范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二是认真履行好参政党职能。要进一步增强参政党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发挥好参政党作用;按照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构建和谐四川、推进‘四个跨越’和实施‘十一五’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为重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并按照‘发挥优势,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持之以恒’的方针,继续抓好广元、攀枝花和绵阳科技城、简阳市三岔镇等‘两市一城一镇’为主的定点合作与服务工作,推动合作向广度、深度发展。”

为了地质事业、为了信仰、为了大地的安宁,他一直在探索,在攀登,在努力。

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他甘于奉献,致力于薪火传承。(文/周图珈 陈大勇 李述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