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乐1961年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1983年毕业于山西矿业学院机械制造专业。大学毕业后,他怀着奉献青春的豪气,响应国家号召,一头扎入还很艰苦的边陲小城乌海市,从乌达矿务局的科长、处长、厂长到乌海市政府副市长、贸易促进会内蒙古分会会长、九三学社内蒙古自治区主委。刘新乐凭着求真务实,尽职尽责的精神,在不同的领导岗位上都做出优异成绩,以其高度的责任感、宽广的胸怀、务实的作风、卓越的才能,一次次赢得了党和人民信任。
用奉献创新 为企业当家
提起乌达矿务局矸石发电厂,刘新乐总有一种眷恋情怀。这是西北地区最早采用沸腾燃烧方式,以煤矸石为主要燃料的低热值发电厂。他曾参与设计、筹备、建设了这个企业,曾在那里当过副总工程师、副厂长,厂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都非常熟悉。1986年发电厂筹备之初,他就来到矸石发电建设指挥部工作。在这里,他以满腔赤诚挥洒了青春汗水,直到1995年转任乌达矿务局水电处处长,已经干了9个年头。
1997年初,刘新乐又回到乌达矿务局矸石发电厂就任厂长。由于设计及设备的先天不足,这个厂在1990年投产后生产经营徘徊不前。到刘新乐任厂长时,肩上接过的是一副百孔千疮的“烂摊子”:车间浓烟弥漫,设备四处跑冒滴漏,厂区周围堆满了工业垃圾,浮尘飘游殃及近邻。生产已经陷入频繁停炉停机状态,设备不停地检修、抢修,发电量上不去,一季度就亏损300多万元。生产不正常,环境恶劣,连续几个月开不出工资,1000多号职工怨声载道。
面对此景,刘新乐暗下决心,用“三招”改变现状。首先,从我做起讲奉献。刘新乐住进了厂里,与全厂职工共闯难关。他认为,只要领导把心用在企业上,从企业的利益出发,秉公办事,职工才会信服。为此,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矿务局领导有一次查岗,半夜1点多“突然袭击”,进了厂,看到新厂长灰头黑脸的,正在锅炉车间边咳边忙乎。从他身上领导看到了希望,工人也看到了希望。
其次,凝聚人心抓管理。企业实施用人机制改革,对中层干部进行调整,能者上庸者下,不论亲疏,令人信服。作为运行龙头的锅炉车间首先被整顿,15天内人员大换,从运行设备大维修开始,所有费用都与效益紧密挂钩,使维修支出得到有效控制。机制活了,人心顺了,干劲也有了。过去维修期最长的超过100多天,这次仅用35天第一台锅炉大修完毕。过去锅炉运行20天就不错了,运行1个月就能得奖,现在做到运行100天以上,还能按计划调整停炉维修时间,效率提高好几倍。1999年企业重组为乌海市神达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为减员增效,1021名职工经过层层考核后减至649人,却无一人告状。
第三,追求创新抓技改。企业发展有了起色,刘新乐又把心思放在了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上。他不断借鉴、吸收先进技术,大胆探索,并在同事们的积极配合下,组织参与完成的技改项目有36项,投入资金450万元,解决了长期困扰电厂生产的一系列技术难题,改善了生产条件,降低了事故率,延长了运行周期。技改前单炉运行时间最长46天,技改后单炉运行时间最长150天,每年可节约燃料费140万元,增加收入400多万元,昔日飞舞的巨大黑龙也消失了。由他主持设计施工的沸腾炉改造项目和发电厂除尘与废水回收利用项目分别获得乌达矿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科技成果二等奖。
天道酬勤,企业有了质的飞跃,1999年至2000年,每年发电量均达1.8亿kwh,比过去最好的年度多发310万kwh,1999年成为乌达矿业公司惟一一家被神华集团公司授予的先进单位,职工收入和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以构建和谐为己任
2001年2月,刘新乐被任命为乌海市政府副市长。从高级工程师到公务员,从企业负责人到市政府领导,岗位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为国尽力、为党尽责、为民尽心的信念理想。作为一名在党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党外领导干部,他把关注民生、为民谋利作为出发点,以群众是否满意为尺度,以出色的工作来回报党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在副市长的岗位上,刘新乐分管教育、体育、文化、卫生和广播电视工作。这些工作大多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常常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也是政府进一步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为了尽快进入角色,熟悉分管工作,他深入调研,致力求真务实,经常到基层实地调研掌握基本情况。调研中,他从不走马观花,而是到工作最前沿的地方去,全市近百所学校及幼儿园、几十家医疗机构和十几个重点工程施工现场,到处留下他的身影。针对涉及全市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他还先后撰写了10多篇专题调研报告。
在教育方面,刘新乐清楚的认识到“两基”达标成果巩固提高是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加快乌海市基础教育发展,他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大力调整中小学布局,使企业办学全部顺利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共撤并中小学校及教学点30余所,城区部分学校班模过大问题得到缓解,整体办学效益得到明显提高。此外,他狠抓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义务教育质量普遍保持较高水平。2005年开始,对农区和城镇低保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实行“两免一补”,免补资金两年总计365万元。在他离任副市长时,又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四免一补”政策,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
乌海市的高校建设同样倾注了刘新乐的心血和智慧。乌海学院是乌海市唯一的一所普通高等院校。筹建初期,由于拆迁等原因,主教学楼在奠基之后一直停工。进入2004年,学院筹建几乎还是一张白纸,距离9月招生开学,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元旦过后,从教育部挂职锻炼回来的他接手了筹建重担。面对基建任务重,资金缺,时间紧的情况,需要他解决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学院的建筑工地上,每天都会有他忙碌的身影……5个多月后,学院奇迹般地崛起了,内部主要设施也安装完毕,经过验收工程质量全部合格。9月28日,乌海学院如期开学,举行了隆重落成庆典。从调研论证、审批规划到招生,仅用了1年多时间,这在内蒙古高校建设史上还是首次。一个高起点、高标准、风格独特的学院建成了,几代乌海人的夙愿和梦想实现了。
在医疗卫生方面, 刘新乐着重探索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个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为此,他总结抗击非典斗争的经验,围绕构建乌海及周边工业园区“小三角”区域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起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三个医疗卫生体系。在他的努力下,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有了显著变化,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10余家医疗卫生机构新建了门诊、住院和综合楼,建筑面积达11万多平方米;开通并扩建了乌海市“120”急救中心,形成全市急救指挥网络;全市各医疗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增强,在多次救灾抢险中,医疗急救作用显著,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做出积极贡献;启动并完善了新型农区合作医疗体系,提高补偿标准,扩大补偿范围,参合人数占农区常住人口的78.6%,累计补偿160多万元,全市二级以上医院都开设了济困病房和济困门诊,实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刘新乐深知科学决策对事业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对于分管工作中涉及全局性的大事要事,他总是反复权衡,合理定位,超前规划决策,抢抓发展机遇。为此,他协调建立了北京朝阳区—乌海卫生对口支援与技术协作关系,用发展的眼光实施对口支援“153”计划,即:为乌海市培养100名学科带头人和青年业务骨干;协助建成5个省级卫生重点学科、引进和应用30项新技术、新项目。目前,各支援医院已为乌海市培训各类医护人员近200人,全市各医院在支援医院的协作下,成功引进并开展了断腕再植术、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摘除术等新技术50多项,申报科研项目15项,成功地为200余例患者就地施行了高难度手术,使乌海市整体医疗救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2002年,乌海市妇幼保健院得到了国外无偿援助的80万美元仪器设备,医疗用房变得紧张,需要扩建。经过调研论证,刘新乐认为超前发展才可以增强实力,提升档次。在他的极力支持下,提出了新建8000多平方米综合大楼的方案。一年后,投资约1200万元,设备先进、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的妇幼保健综合服务大楼投入使用。从此,乌海市妇幼保健院走上了腾飞之路,业务收入从2002年的270万元,发展到2006年的1500多万元,每年有3300多个婴儿出生在这里,占全市每年新生婴儿的四分之三。目前,乌海市妇幼保健院成为内蒙古一流的妇幼保健院,成为全市社会事业发展的亮点。
对于教育事业,刘新乐也坚持“适度超前投入”的思路,通过学校借款、社会引资等办法多方筹集资金,推动教育事业超前发展。2001—2006年期间,全市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2.08亿元,全市中小学新增改扩建校舍12.3万平方米,拆除或改造危房面积5.5万平方米,中小学D级危房全部消除,办学条件大幅度改善,特别是到了农区和矿区,远远望去,最好的建筑都是中小学教学楼。此外,为了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整合了市工业学校、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三所学校,成立乌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乌海滨河新区重新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
在2003年那场“非典”战役中,他勇担重任,经历了一场特殊的考验和锻炼。当年3月初,一些媒体报道了国内部分地区的“非典”疫情,内蒙古及周边省区还没有疫情报告,上级也没有明确要求,但作为分管卫生的副市长,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责任重大,及早进行了防控布置。3月底,乌海已处于疫情的包围之中,由于交通四通八达,防控难度很大。市民期望不受疫情侵袭,自治区领导也希望能够保持无疫情局面。面对群众的期望和上级领导的要求,他身先士卒,深入到全市大小医院、学校、饭店、商场、药店、车站、交通路口,及时掌握第一手情况。他跑遍了全市继续营业的29家医疗机构,一家一家地严格检查,两个多月没有休息过一天。疫情最紧张的那段时间,他每天都工作到深夜,有时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24小时处理紧急事项。在全市党政军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乌海赢得了胜利,是全区仅有的两个无疫情地区之一,成功地守卫了这一方净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敏锐洞察形势,果断决策,及时防控,为抗击“非典”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党外领导干部,刘新乐在内心十分感激党和人民的信任。他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处处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深知一个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对分管部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工作中,他平易近人,不讲套话,不摆架子,基层单位的同志有困难和问题总喜欢向他倾诉,他也总是满腔热情,认真务实地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他分管的部门和单位哪有困难和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特别是在处置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他总是及时赶到现场指挥医疗急救。在个人生活中,他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从不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手中人民赋予的权力营私舞弊,搞权钱交易,同时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刘新乐坚持做学习型的领导干部,注意学习时势政策和重要文件,并注重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政治修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05年8月,他完成长江商学院EMBA学习,取得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在他担任乌海市副市长6年的时间里,分管部门和单位的各项工作都取得显著成绩。“两基”达标成果得到巩固提高,主要指标水平处于自治区前列,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卓有成效,得到了教育部和自治区的高度评价,高中阶段教育办学质量稳步提高,得到社会各界普遍认可。卫生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大幅度提高,乌海市人民医院晋升为国家三级医院,乌海市卫生局在全市行风评议中排名第一,无偿献血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奖。文化和广播电视工作繁荣活跃,专业文艺创作和表演水平进一步提高,书法城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地区风格的文化品牌和亮点,文体中心、广电大楼投入使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成功申办全区第十二届运动会。
为国计民生履行神圣职责
刘新乐是一位“老”政协委员,他是内蒙古政协第七、第八届委员,1999年3月兼任乌海市政协副主席,2003年2月当选为全国政协第十届委员。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和九三学社内蒙古区委领导后,他站在更高的角度,把握时代脉搏,密切关注国计民生的大事,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焦点问题,积极参政议政,履行人民群众赋予他的神圣职责。
建言献策,积极反映社情民意。他平时注重广泛了解社情民意,从担任内蒙古政协委员开始,就提交了大量的议案、提案,提出积极的意见和建议,为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信息和依据参考。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他以个人或联名形式提交提案和议案达30多件,重点反映内蒙古及乌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有涉及立法、教育、移风易俗、社会福利及职工待遇等方面的,有涉及西部资源补偿、循环经济、食品安全、西部职业教育等方面的,还有关注农民工、城市贫困群体、农村合作医疗、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民生问题的。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他向大会提交提案12件,是内蒙古提出提案最多的全国政协委员。为了促成乌达煤田火区治理和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他就这两个问题连续3年向全国政协提出有关提案。为了提出高质量的提案,他在撰写提案过程中,注重调研,选好角度,紧紧围绕党政工作重点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撰写提案。他提出的提案涉及内容广泛,视角开阔,质量也很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也引起了新闻媒体和网络的关注。
2007年2月,刘新乐由乌海市政府副市长调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内蒙古分会会长,同年6月,当选为九三学社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委。2008年1月,他当选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他深深感受到组织对一个党外干部的充分信任,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的岗位上,他正以新视野、新眼光来迎接新的挑战,以饱满的热情和勤奋的工作,回报党和人民寄予的厚望和信任。